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国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收1.25万亿元,增长32.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全年下降3.2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66%和3.14%,首次出现近年来的“双下降”。耕地锐减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增长16.8%,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2.2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增长11.4%。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支农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4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01亿元。其中,中央建设投资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646亿元,比重达48%。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量50150万吨,实现连续4年增产。棉花和糖料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60万吨和11110万吨。全年肉类产量6800万吨,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开始启动,“863”和“973”等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实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1.2%。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原煤产量25.4亿吨,增长6.9%。新增发电装机1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增长14.4%。成品油产量增长7.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96328亿元。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中央建设投资全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556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西部地区新开工了10项重点工程。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集聚和带动能力稳步增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成效进一步显现。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进展顺利,中央安排了近700个项目,可形成22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展开,节能2000多万吨标准煤。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启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2003年以来,全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总面积3191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
——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国家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和督促检查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减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7.6%和23.6%,“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抑制。
——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工作成效明显。优先发展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惠及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国98%地级以上城市、93%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5.17%。。文化、旅游、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5%和12.2%。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旅游、通信、健身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廉租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有7.3亿人,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