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军嫂上岛》:小故事感动大中国
· 第一首“周恩来诗词歌曲”诞生前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岱山人创作的小品亮相央视春晚
《军嫂上岛》:小故事感动大中国
本报通讯员 杨岱斌 邵东春
  《军嫂上岛》改编自《军嫂情》

  2007年12月初,身在岱山的黄光椿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央视春晚导演组导演廖芸。廖芸告诉黄光椿,他12年前创作的《军嫂情》很不错,很有可能被搬上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舞台。

  “他们那边是很认真的,还要我传一份原剧本和改编授权书过去,我照做了。虽然最终上不上得了还不好说,但那心情确实是蛮激动的。接下来,我是每天上网关注什么时候公布节目单。”黄光椿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央视春晚的最新节目单公布了,由《军嫂情》改编而来的《军嫂上岛》榜上有名,他非常兴奋,把这一好消息告诉给了几个原单位领导和亲戚朋友。

  2月6日除夕夜,黄光椿一吃完年夜饭后,便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始。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第三个节目……黄光椿简直望眼欲穿。到第十一个节目的时候,主持人终于报出了“请欣赏小品《军嫂上岛》”,他一阵激动。接下来的时间,黄光椿简直没法专心看晚会了,亲朋好友的祝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真的是不容易,阿拉一个小地方创作出来的小品能上全国的舞台。”黄光椿回想当时的心情如是说。    

  《军嫂情》取材真实的海岛部队生活

  原来的《军嫂情》取材于真实的岱山海岛部队生活,由黄光椿于1996年创作,并在当年由当地文化馆搬上演出舞台,受到了岱山军民的一致好评。后又参加了省市等多次汇演,获得了1996年中国剧协举办的百优小品大赛一等奖和省第七届戏剧小品邀请赛特等奖。翌年,又获文化部举办的群星奖银奖。后来,黄光椿的《军嫂情》又被选入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96“浙江潮”戏剧小品征文作品选》,而且就列在首篇。

  此次经改编后的《军嫂上岛》,保留了原有剧本的主要故事情节:军嫂们乘着船,眼看离岸越来越近,提前来临的台风掀起了狂风巨浪,亲人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见,她们只能撕破嗓子,诉说衷肠。有人给心爱的人看她穿裙子的样子,有人撕掉对方要求分手的信……黄光椿回忆说,原剧本的这些感人情节,在以前多次的部队慰问演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战士和驻地军嫂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表演的。

  新剧本最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轮机班班长这个男性角色,一些新台词的加入也使小品悲伤中带着喜悦。黄光椿表示,经过改编,这个角色增加得很好,成为故事起承转合的支点,使原本3个女人的节目显得更丰富,更紧凑,同时增添了很多喜剧色彩,一些话从这个男性角色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很有意思,比如,“他要娶你,不要娶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 “我爱你,我说不出来。”在晚会的观众席上,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动情地流下了泪水,也为那些幽默的语言破涕而笑。    

  一个海岛老兵的小品情结

  66岁的黄光椿,红光满面,依旧健硕。说起他近40年来的创作生涯,他侃侃而谈,至今依旧放不下这点“写写弄弄的乐趣”。退休前的黄光椿是岱山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从1970年调入岱山县文化馆工作以来,在他手中诞生了众多的曲艺作品,其中就有近60部原创小品剧本。

  1961年到1968年,黄光椿在海岛上当了7年测量兵,长期奔波于各个海岛之间,频繁见证着驻扎海岛官兵的真实生活。由于出身学生,比较喜爱写作,当兵服役期间,他还担任舟山日报和舟山电台的通讯员。他将海岛部队这些状况都用消息和通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告诉外面的世界。同时,长期的当兵生涯也让他对部队充满了感情。

  黄光椿在东极庙子湖岛服役的那个年代,从大陆来岛上探亲极为不便。海岛春天有大雾,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只有10米。夏秋季多台风,冬季猛刮西北风,一年中适合上岛的时间很少。亲人上岛探亲被气候所拒,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班里曾有战士的母亲来部队探亲,在招待所等了五六天,好不容易等到好天气,乘完大船,再换小木船。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小船无法靠岸,战友的母亲只能眼睁睁地挥手和岸边的儿子告别。还有很多来探亲的军嫂,她们当中好多人来自内陆,没坐过船,一到海上就吐。“有人吐黄水,还有人血都吐出来了,上岸后,躺在床上好几天才能缓过神来。”黄光椿说。

  这些情景恍如昨日,每次想起,黄光椿都是内心感慨不已。“1996年,我只用了半小时就写完了《军嫂情》剧本,但是这些素材的积累和构思,我却用了几十年。”黄光椿说。

  《军嫂情》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文化味道,成为舟山海岛作品第一次亮相央视春晚大舞台的标志,这也成了黄光椿最大的骄傲。

  退休后的黄光椿依旧保持着他对剧本创作赤子般的热情。最近,他正与几个朋友一起构思电视剧,准备把舟山海水养殖的生活搬上电视屏幕。

  网民热议小品《军嫂上岛》

  除夕夜的春晚,似乎注定要成为全国观众茶余饭后的话题。大到整台节目场景的布局安排,小到每个节目的道具制作。或对演员评头论足,或对节目内外挑刺,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而在网上,评论就更多了。今年的《军嫂上岛》,也受到网民们的热议。

  正面的赞扬不少。有网友撰文指出:“‘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女人加一个男人绝对是一台好戏!这就是我看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军嫂上岛》之后的感受……主题鲜明,情节曲折,风趣幽默,寓意深刻,时而让人哄堂大笑,时而让人掩面而泣,既满足了人们大年除夕喜庆愉悦的心理需求,丰富了文化生活,又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教育。”

  还有网友认为:“小品通过展现军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来表现当代军人和军人家属为了国家和平与安定作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再次演绎了一个平凡而朴实的真理:军人就意味着牺牲,军嫂就意味着奉献。”

  当然,直陈谬误的反响也有,主要是针对这个小品在编排时出现的一些漏洞。归纳起来包括:其一,台风一般都有预警,台风来时船只应该进港避风。而剧中军嫂已经在港口等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出了海,说明出发前无台风预警。可快到海岛时,却接到通知,说台风提前到达,前后有点矛盾。其二,即使真的有台风到来,本应该就近上岸避风。剧中却让军嫂们在甲板上,光顾着煽情了,有点脱离生活实际。其三,剧终时,军嫂撑着伞。台风真来时,雨伞还能撑得住吗?其四,军嫂们有些话,平时就可以通过其他通讯方式与她的兵哥沟通(比如营长已有孩子,难道两年了还不知道),何必此时来讲。其五,即使要讲,也还有其他通讯方式呀,军嫂可以用手机跟她的兵哥对话,也可以通过艇上电台与岸上联系,何必大声嚷嚷。

  有网友对《军嫂情》与《军嫂上岛》做了比较,认为后者改编有点过头。《军嫂情》尽管单薄了些,有欠缺,却像一个清丽的村姑。现在,《军嫂上岛》却成为一个珠光宝气的贵夫人了。那些用来打扮的油彩和珠宝,就是噱头、笑料,有些反而淹没了人物,淹没了剧情。

  对于网民的热评,黄光椿表示,网民的讨论都是可以理解的。有赞扬未必都是好事,有批评也未必都是坏事,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善意的批评,指出了一些错误,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也说明了这个小品选中了好的主题,观众关心这个节目。但是,正像网友指出的,那些细节漏洞的确昭示着一点,改编工作需要细之又细,文字上要认真了再认真,不可有一点马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军嫂上岛》:小故事感动大中国 本报通讯员 杨岱斌 邵东春 2008-3-7 C5DF5E254BB3E760482574020011EA9D[A5-杨岱斌≈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