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坦言: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想通过自己使用光伏发电,树立一个标本,引起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重视,进而促进光伏发电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
赵春江“家庭电厂”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尴尬生态:在制造大国与使用小国之间艰难抉择,陷入“有产业无市场”的困境。
说是大国,在光伏产品的生产和制造领域,2006年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为37万千瓦,仅次于日本、德国,为全球第三大国,并拥有无锡尚德、CSI阿特斯、南京中电等一批著名的光伏产业海外上市公司;说是小国,光伏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2006年的光伏发电量仅为8万千瓦,不仅落后于水电、火电,也落后于同时起步的风力发电。
日前记者专程前往常熟CSI阿特斯公司考察,在生产车间,数百位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将硅晶片焊接、调试,并用铝合金框组装成光伏电池,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
不过,迄今为止中国光伏电池的市场仍在国外,CSI阿特斯首席执行官瞿晓铧告诉记者:“这个行业近几年主体产品是出口的,出口比例在80%至90%。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对于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进力度比较大。”
不仅仅是CSI阿特斯,无锡尚德的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其产品90%以上出口到欧美国家,在国内的销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