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2月26日讯(记者 刘慧) 今天,记者从浙江图书馆获悉,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日前发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中,我省共有110部古籍入选。
《名录》共收录2383部珍贵古籍,从先秦两汉至明清,所有古籍按时间先后分类。《名录》的建立,标志着自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中国第一次古籍普查已经启动,而且规模也超过了历次,入选古籍也可谓件件是国宝。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童正伦介绍,古籍主要指书写或者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我省入选《名录》的110部古籍,来自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嘉兴图书馆、西泠印社等14家图书馆的馆藏。其中包括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明北藏》、《明文海》姚鼐手稿,宁波天一阁的元刻本《针灸四书》、被视为“弥补唐宋律令空白”的明乌丝木兰钞本《天圣令》等。
我省是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拥有量较多的省份之一。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清代以前,至少有1000位以上的藏书家给我们留下了近10幢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
由于大多数古籍善本的年龄都在百年以上,因此图书的老化、破损相当严重,保护迫在眉睫。浙江图书馆馆长朱海闵告诉记者,我省已确定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古籍保护。与此同时,对于首批入选的珍贵古籍,我省不仅将对其本身进行修复保护,还将通过拍摄微缩胶片、制作电子版和影印出版等方式,让这些历史文献与普通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