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慢城并不容易,城内不能停车,只有行人徒步区;不能卖快餐;也没有霓虹灯,且周日店面都不营业,一切似乎回到了欧洲中世纪。“慢城”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可持续能源、小型农作有机经营。
“慢城”也保留当地特色,例如恢复在意大利长期以来的午睡传统,支持以山城传统色料粉刷房屋,慢城的学校供应的都是当地有机食物。欧洲的慢城多半是小城市,人口只有几万人。著名意大利“慢城”奥维多的前市长斯蒂芬诺·希米奇是“慢城”运动的创始人,他说,慢是一种品味,慢城主义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诉求。
在“慢城”运动发起城市之一的布拉,当地官员说:“成为‘慢城’并不意味着停下一切或是回到从前的生活中,我们当然不想生活在博物馆里;我们所做的只是为了在现代和传统中寻找一种平衡,帮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慢城”、“慢半拍”的生活节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利托尼是都灵的一位IT咨询员,他在距离都灵50公里的布拉落了脚。利托尼对此解释说:“在都灵,什么都是快、快、快,这让我身心俱疲。这种‘慢’才是真正的生活。”
“慢城”运动联盟创立时在其活动宪章中明确指出:“尽管全球化使商机倍增,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但它也在消除差异,泯灭个性。简而言之,全球化带来的是不带有任何特色的中庸模式,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平庸。”
从根本宗旨而言,“慢城”运动与“慢餐”运动如出一辙:后者希望通过享受佳肴的每一个过程,保护传统的饮食文化,而“慢城”则将其放大到人们的整个生活环境,保护当地的特色,抗拒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这两种推崇“慢”的运动都越来越多地被注入文化的色彩。
记得一次去外地采访途中,在误了点的火车上,对面的一位意大利老人微笑着安慰因此而苦恼不已的记者,“轻松点,生活就是这样,你要学会接受和享受生活……”
这就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放松心情,慢慢品味。那种急匆匆的快节奏生活只会让人疲于奔命,忽略了身边的种种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