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京剧经典唱段将进入中小学课堂。据悉,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最近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决定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京剧课。
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赞此举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人对所选的教学曲目提出意见,更有人提出应该开设“戏曲课”而非仅仅是“京剧课”。21日,记者走访了上海文艺界的专家、演员等,他们普遍反映“这是好事,但可以做得更好”。
抓娃娃更得抓教师
上海京剧院著名剧作家黎中城说:“非常支持教育部推出这样的举措。京剧进校园,必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求所有的学生因此都能喜欢上京剧,但求他们能由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黎中城说,京剧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教师抓起。他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将18段京剧和2段昆曲编进全市中小学的音乐课补充教材。那时,在全市的校园里,“处处可闻京剧声”。各种校园戏剧节上,学生们也是纷纷争唱京剧。然而,好景不长,除了一些以京剧、昆曲为特色的中小学外,很多学校的京剧课就都难以为继了。校园京剧逐渐消失的原因,不是孩子们不想学,而是缺少老师来教。黎中城说:“单靠京剧院、昆剧团派几名演员去学校上课,只能是杯水车薪。关键是要有老师能教京剧。我认为,京剧进校园要获得长期的成果,应该从师范学校的学生抓起,从现任的音乐课老师抓起。只有这样,京剧课教学才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地方戏也值得传承
进中小学课堂的曲目,全部选择京剧唱段是否妥当,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认为:“昆曲是中国第一个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理由被中小学生所认识。昆曲如《牡丹亭》等剧目词曲典雅、音乐优美;《林冲夜奔》词美、曲雅、英雄人物形象鲜明;即便是表现鲁智深的《醉打山门》,同样也是趣味十足,定能得到孩子的喜爱。戏曲艺术是一通百通的,让各地的孩子在学习京剧的同时也接触当地的地方戏,这将更有利于京剧的传承。”
一位在法国的观众也在网上留言说:“建议将京剧课改成戏曲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比如四川人念京腔很费劲,但唱川剧就得心应手了。同理,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等等,都值得好好保护和传承。”
如何科学选择曲目
在教育部目前框定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现代京剧唱段数量占据了近2/3,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智斗》等。
一位河南新乡的网友认为,京剧课是应该开设的,但是应该适当多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京剧唱段,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目前样板戏的内容过多。一位北京的网友认为,样板戏绝不等于传统京剧。不应向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
著名淮剧演员梁伟平也认为:“应该选择一些能引起孩子们兴趣的经典段子,如《小放牛》之类,可能效果会更好。”
张静娴认为,被选中的几首京剧传统剧目,有些也比较冷僻。“如《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也要想一想才知道这是《定军山》中的一段,这远不如《空城计》、《苏三起解》等段子更耳熟能详。”
然而黎中城认为:“在京剧传统戏中为孩子们挑选名段,其实挺有难度。譬如《苏三起解》确实脍炙人口,但你很难跟小学生解释剧情,解释苏三是妓女这种身份。一些传统京剧也经常会宣扬‘食君禄,报皇恩’的理念,这跟当今社会理念是不符合的。”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