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上下同乐更“热”一些
· 民间活动更“闹”一些
· 给元宵节派几个任务
· 传统节日青春味更“浓”一点
· 群体活动更“多”一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群体活动更“多”一些
  节日是什么?在《中国民俗学》中,乌丙安教授给节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

  元宵是过年的压轴大戏,过年,中国人一家大小关起门来,合家团圆。而到元宵,就变得万众一起欢腾,全民团圆,过年也在快乐中落幕。

  可以说,老百姓对于元宵节的民间热情,比起其他节日都要来得强烈。据浙江大学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褚良才博士介绍,“从隋、唐开始,元宵节就演变成一个民间的娱乐性节日,张灯结彩,狮舞龙腾,观灯猜谜、尽情游乐,从过年时候家庭内部的团聚进入社会成员间的欢庆,一个‘闹’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个节日最广泛的参与性。”

  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不少社区工作者便建议元宵节可以好好利用一下。现在强调社区开展活动,但平时很难开展,开展了参与者也往往以老年人为主。而元宵节有群体活动的习俗,而且时机也好,特别是农村,许多人还没外出打工,是通过群体活动创造和谐气氛的好时机。

  元宵节,许多小区便自发地开展赏灯、猜谜、吃汤圆活动,让住户们藉此见见面,成了一个难得的能打破见面点点头的时候。

  在杭州下城区的灯芯巷社区,一位名叫卢章林的73岁老人,在六年前开始默默学做花灯。老人身体好的时候一两个月做一个花灯,一年年累积下来,到了元宵节,他和老伴就会把这些花灯点上蜡烛挂得满楼道都是,叫上邻里一起热闹。说起做花灯的初衷,老人觉得现在城里元宵味道不够浓,邻里关系也太疏远,干脆自己动手营造热闹氛围。

  家住杭州西湖区下马塍社区建工小区的72岁老人陈月珍,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过起了元宵。2月18日上午,陈月珍约好几个老姐妹,一起包起了汤圆和饺子,她们打算在元宵节给小区里的孤寡老人和不在家乡过年的外地人送去自己亲手包的汤圆、饺子,“要家家户户都感受到元宵节团团圆圆的气氛,”陈月珍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介绍她的元宵打算。

  元宵节前,运河文化广场举办的一台元宵晚会,主演者便是来杭创业者。一鸣惊人的民工诗人、运河边诞生的“黑土”、从历史走来的“水乡姑娘”,在台上展示了他们的风采。为组织到好节目、好演员,拱墅团区委发动了和睦、上塘等乡镇街道及区直属单位团组织广泛征集,吸引了来自江西、安徽等外省市和温州、湖州等浙江周边地区来杭创业人员精心编排演出。据组织者介绍,这台晚会体现了一个大变化,就是来杭创业青年从过去“安安静静看表演”到“热热闹闹上表演”,群体的自信度、参与感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都借此得到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群体活动更“多”一些 2008-2-21 浙江日报000132008-02-21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