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外来工已经成为城市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持手机、爱上网,形象越来越时尚。据广州日报记者调查, 80后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验,更渴望融入城市。
以下是几个他们的人物样本。
不喜欢呆在农村 想到城市看一看
人物:万小杰 18岁 四川人
万小杰,四川青义镇人。在2008年春节后,刚刚高中毕业,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出外打工。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杰没有务过一天农,据他介绍,家里早就没有地了,因为是独生子,家里一直供他上学,希望他考上大学。
“我不想干了,想回家。”来到广州后的第三天,小杰说。他每天要在工地工作近10个小时,但收入还不到1000元。“累死了,赚的钱不够买一台手机。工地上的饭菜也吃不下,比我在家乡的生活差太多了。”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网吧上网和家乡的朋友在QQ里聊会天。来广州几天,他还没时间逛过街,除了工作就是睡觉。80后的小杰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虽然年轻,但是他透露出想在大城市构建自己事业的雄心。
学英语考文凭 技术比钱重要
人物:杨群 24岁 湖南人
1999年,杨群在老乡的介绍下从湖南常德老家来到中山的一间鞋厂,成为一名车间质检员。“第一次拿到700元工资时好兴奋,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赚那么多钱。”但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却是杨群从未遭遇过的。由于工厂的鞋全都是出口鞋,工作时经常需要看懂英文,这让连中专文凭都没有的杨群买来了高中英语课本和电子英语词典,每天下班一有空就自学。
2003年,在同在广东打工的男友的支持下,杨群毅然辞去工作,花了近2万元去进修1年英语。“今年4月,我就可以拿到中大英语专业的自考文凭了。”杨群还考虑继续自考研究生。当初一起来广东的姐妹有的仍在鞋厂车间做着重复的工作,而杨群已跳了好几次槽。每次跳槽,她最看重的并不是工资而是能不能让自己学到技术。如今杨群已经成为公司开发部门的主管,月薪升到5000多元。虽然在老家买了房子,但杨群一直在老家与东莞之间犹豫着。她明白,她已经不可能再回去像父辈那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开发廊当老板 城里买房安家
人物:李大志 28岁 湖南人
2008年春节过后,李大志在广州已住满5年。李大志说他希望把家安在广州,做个完完全全的都市人,不再需要每年春节去挤回乡的火车,因为在这里不光有他的工作,也有了他的爱人,还有可以陪他解闷的朋友。李大志说他的月薪超过3000元的时候,他就开始有了在广州买房的“野心”。
在广州的一家咖啡馆里,李大志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他的英文名“Carl-Lee”。“还是叫我大志好了。”李大志说做美容美发的人都会有英文名,现在找他剪头发的人需要预约。“与其说留在广州是一种权利,不如说留在广州更看重能力。”4年前一位客人给李大志说过的这句话让他铭记至今。现在李大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记者调查发现,他们不喜欢被人叫做“农民工”。他们的想法更复杂,他们不满足于只从事低层次的劳动工种,渴望融入城市。农村户口的80后有近四成并没有务过农。他们往往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负担轻,且绝大多数未婚,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很多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出来打工。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80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远远超过了第一代农民工,但是80后的农民工在城市里仍有找不到家的感觉。但不管怎样,这些80后民工的精彩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结果,那就是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已经不是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人生的路,在农民工的脚下,越走越宽。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