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2月19日讯(记者 刘慧) 近日,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传来喜讯:在清理、保护安吉五福村战国末到西汉初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时,专家们清理出了一件原为铜镜纽带的丝织品,其结果竟然是当时极为珍贵的菱纹罗。这种菱纹罗距今2100多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过,而在浙江则为首次露面。
与此同时,由浙江中国丝绸博物馆、上海东华大学、甘肃敦煌研究院专家组成的《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课题组,又在敦煌找到了吴绫越罗的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专家们由此认为,浙江丝绸艺术早在西汉时就已相当发达,唐朝时已享誉海内外。
浙江素称丝绸之府,但当地出土丝织品并不多,自从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据今约4000年)发现了丝绸残片,一直到五代(公元907-960年),其间3000多年中,浙江几乎没有丝织品文物出土。因此,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浙江丝绸是在南朝兴起,中唐发展,南宋才真正形成丝绸之府。但这次菱纹罗实物的发现,证明浙江丝绸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非常发达了。
《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课题组的专家们还惊喜地发现了吴绫越罗。唐代诗人对吴绫越罗有许多赞美之辞。杜甫《白丝行》中提到“越罗蜀锦金粟尺”,晚唐时,刘禹锡有诗“舞衣偏尚越罗轻”。专家在敦煌好几个洞窟中都发现了一种柿蒂花纹织物,对照白居易赞美越女所织吴绫的诗句“红袖织绫夸柿蒂”,专家们推测,敦煌的吴绫很可能来自当时的余杭郡,即今日的杭州。
专家们表示,人们一直认为浙江丝绸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敦煌丝绸的发现说明,浙江丝绸的销路更广,早在唐代就可能途经中国西部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