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是上海市中小学开学首日,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的书包里,除了书本文具,还有一个写有各自姓名、装着几十至数百元钱的信封——捐款本是善举,然而,正是这个信封,让个别孩子和父母感觉有些别扭——懵懂的孩子只知道机械地传达老师要求,伸手向父母要钱,如此方式不仅未必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责任感,反而助长孩子互相攀比的虚荣心。
一位父亲说,前天是返校日,读二年级的孩子一回到家就郑重其事地告诉父母,班主任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向受雪灾影响的地区踊跃捐款,多多益善,捐款者可以被评为“爱心天使”,有个小干部还频频向同学夸耀自己要捐1000元!“我们夫妻俩都很吃惊,学校搞过多次捐款活动,听说以前谁捐得多,就会得到公开表扬,捐得少的则会遭受冷嘲热讽,张贴在墙上的成绩榜也会被扣除一颗五角星。”
这位父亲与几名同班家长通气并就捐款数目达成共识后,昨天,在信封里塞进了100元钱。听说,其中一名孩子觉得金额太少拿不出手,上学前还向父母发了通脾气。
送走孩子,父母感慨万千——他们询问发现,孩子并不知道钱将捐给谁,也不在乎捐款能否帮人,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寒假作业来完成。
但实际上,孩子也并非麻木。春节前,一家人一起上网浏览灾区照片,孩子曾深受触动,主动找出文具书籍和衣服鞋帽,通过论坛找到受灾儿童的地址,拉着爸爸一起去邮局邮寄。前后两件事的显著对比让父亲感到,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先得让他们感同身受,比如鼓励孩子从零花钱里节省出一部分,也可以让他们参观灾区、与受灾儿童电话交流和观看纪录片,使他们主动产生帮助别人的愿望,这样更有教育意义。而且,捐款最好改用无记名方式,避免孩子产生攀比炫富和求荣誉假慈善的功利心。
对于家长的观点,孩子的班主任邱老师和捐款负责人范老师并不这么认为。范老师说,家长提出的问题,校方早已想到,但不能瞻前顾后因噎废食,毕竟,捐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她们否认捐款带有强制性、如不捐款或数额较少会遭到嘲笑批评、失去“爱心天使”称号等情况,并强调每学期开学首日组织师生捐款已形成良好传统,从未听到负面意见,反而得到不少家长赞扬,效果很好。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