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决战岂止在战场
· 压不垮的大兵
· 湖州“农民工文化之家”受欢迎
· 兰溪农民补种蔬菜忙
· 燃起创业创新的激情
· 偏远乡镇有了“流动银行”
· 为了蓝天碧水
· “硬骨头六连”的“静”与“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压不垮的大兵
——武警丽水支队官兵云和抢运电力物资侧记
本报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孔 一 叶俊军

  盘绕在山腰的简易公路曲折难行,路边、山林间的冰雪和被大雪拦腰压断的碗口粗松树随处可见,只运送了大半个上午输电铁塔钢构件的一辆拖拉机,已“累”得趴在路上无法动弹。

  看着在陡坡与杂草荆棘中穿行,徒手搬运着一根根钢材,满身大汗仍斗志十足的武警官兵,车主王长林拍着拖拉机急得直跺脚:“别人都叫你‘铁牛’,我看你还得多向武警官兵学学这‘干劲’。他们才是真正压不垮的。”

  今天上午8时许,武警丽水支队200名官兵从云和县城乘车20多公里,来到了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处、海拔700多米的岚头岭上,开始承担起连接华东与福建电网的500千伏德龙线的7座重建塔基、总重150多吨钢构件的搬运任务。在现场指挥的支队参谋长吴广水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官兵们一到云和,背包都没有解开,就直接来到了抢修地,试搬运、踏看地形。“这次我们不仅要全力确保及时完成任务,还要做到科学抢修、安全抢修、文明抢修。”

  直属中队老班长徐晓晖在正月初四就作为支队抢险分队的60多名成员之一,到已断电28天的云和县安溪畲族乡东岱村支援抢修,在冰雪中搬运每根重900公斤的36根电线杆上山,使东岱村得以很快重现“光明”。回到驻地还来不及好好休息,又迎来了这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别人两人扛的一根钢材,徐晓晖一个人背着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笑呵呵地说:“苦肯定是苦的,累也肯定是累的,但我们通过昨天下午的试搬运和晚上的‘诸葛亮会’,对完成任务信心十足。”

  背着、扛着一个个沉甸甸的“铁疙瘩”,真的能轻松吗?记者背起了两根最轻的长角钢,加入了官兵们往德龙线315号塔基的搬运行列。去年12月刚入伍的新战士郭志銮见状,急忙拿下垫在肩上的挎包递过来:“这是个好东西,你用着肩膀不疼。”原来这就是官兵们的“诸葛亮会”成果之一:干活时,把棉袄塞进挎包当背垫;休息时,高山上汗一冷下来容易着凉,就拿出来穿上。痛楚一下子倒减轻了不少,不过,往有60度的山坡上迈的步子越来越艰难了,原本感觉足以承受的钢材似乎在不断变重,只能不时停下歇歇。

  “背第一趟时,我也觉得奇怪,这钢材大概会变‘魔术’。多背几趟,你也会习惯了。”这时,对面一张略显稚嫩的脸探过来关照了一句,然后就大步往下去继续下一回合的搬运。旁边的战士告诉记者,那个新战士叫郭岳杰,才20岁,家在温岭市区,“昨天下午他的父母特地开车来看他,我们猜他小时候多半娇生惯养,吃不了这苦,没想到他却背得挺欢。”再遇小郭时,他说:“我来当兵,除了喜欢军人这个职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锻炼吃苦的。”

  400来米的山路,记者一趟搬下来用了近半个小时,肩膀酸痛,身上的衣服也已汗湿。而这样的搬运过程,官兵们每天至少要经历十多趟。在山顶上,一名卫生员正在给一名战士的手上涂药水。走近一看,只见他的双手长满了冻疮,肿得厉害,有的地方还裂开来了。这个来自绍兴农村、从小没干过重活的新战士叫沈小林,他脚上的冻疮也很厉害,支队领导劝他不要来了,但他坚持一定要来,“干部和班长、老兵们都在带头干着,我如果连这点小痛都受不了,怎么好意思。”

  “这次参加抢修的200名官兵中有70%是新兵。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如果不做好样子,那就更不好意思了,”正在抬构件的支队副政委胡刚和直属中队中队长郑利华说,“今天的塔基是最近的,最远的有2公里,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一定要争取在一周内将7座塔基的钢材全部搬到位。”

  “你行不行?”“我确定我基本可以。”“背得上去吗?”“飞是飞不上去,走是没问题。”……听着武警官兵们在十分疲惫之余仍互相鼓励的诙谐语言,看着战士们湿漉漉的后背,已为搭建塔基抬了20多年钢材的福建民工彭通达感慨地说:“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可信的子弟兵在,最难的抢修任务也攻得下来。”

  (本报云和2月17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压不垮的大兵 2008-2-18 48256F32002924A6482573F2004DAFE5[A1-朱海兵≈B1-王国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