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决战岂止在战场
· 压不垮的大兵
· 湖州“农民工文化之家”受欢迎
· 兰溪农民补种蔬菜忙
· 燃起创业创新的激情
· 偏远乡镇有了“流动银行”
· 为了蓝天碧水
· “硬骨头六连”的“静”与“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山下静悄悄,山顶人声沸,在永新县石桥镇北岭村的抢险点,记者感受到了——
“硬骨头六连”的“静”与“动”
本报记者 黄 宏 汪成明 通讯员 祝淑军
  在山村里,听不到嘹亮的军号,听不到雄壮的口号,听不到整齐的脚步声……在无人居住的深山,战士却争先恐后,他们吼出的号子声,声震山谷。在江西永新县石桥镇北岭村,记者采访已转战在赣县、万安、永新三地的英雄部队——驻杭州某部“硬骨头六连”,却看到了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

  “这支部队不爱说话,当兵的个个很文静。”当记者驱车400公里,从抚州赶到位于高山环抱的永新县石桥镇北岭村时,问起当地村民,他们做了这样的评价。的确,这个人口不足百人的小山村静悄悄。然而停着的军车,刷在墙上的标语,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没有走错地方。

  “从没见过这么安静的部队。”这是村民贺旭雨对“硬骨头六连”的感受。她家和官兵们所住的一栋二层小楼只隔2米不到。当记者告诉她,那栋房子住了整整一个连时,她惊呆了:“我以为那里面只住了10多个人呢!”

  细细聊起来,贺旭雨不知道的还很多:她不知道官兵们何时起的床,何时上的山,更不知道官兵们何时回来,只看到家门前的垃圾堆突然没了,只知道堆在村口的水泥柱越来越少,只看到一面红旗向海拔1200多米的义山深处挺进,回来,再挺进……

  “不扰民是我们六连的光荣传统。”指导员於根伟说,在进驻永新县北岭村之前,六连就定下了5条“连规”:早上不再喊番号,在村里说话不许大声;深夜洗漱脸盆不能发出声响,睡觉前不说话,凌晨上山必须放轻脚步。

  在村民眼里,六连官兵们处处透着“傻气”:2月15日,官兵们来到北岭村时,村里已经腾出了最好的房子,官兵们却说什么也不肯住,硬是选了一幢没人住,屋顶还漏水的小楼;担心早炊吵了乡亲的炊事班,选择在村头野营。

  在赣县时,他们虽然入住湖江小学,却在校园一角支起帐篷,教学楼划作“官兵禁区”,为的是不影响学校开学准备;离开万安时,全连官兵凌晨悄悄出发,怕百姓们知道后会破费。

  今天下午,记者跟随官兵上山抢险,战士们的任务是要把一根1.2吨重的水泥柱和300公斤的电塔同时抬上1200多米高的山顶。

  “加油门啊,加油门!”装着电塔的平板车就开始上陡坡了,新兵排的战士们齐声喊着号子,奋力向山上推去,尽管陡坡长达600多米,战士们个个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

  “新兵们,好样的!”前面是连长俞树明带着老兵排喊着震天的号子,抬着硕大的水泥管向山顶冲,最前面的是随风飘扬的“硬骨头六连”连旗。此时,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战士们的脸上,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

  到了休息处,班长梁志达变戏法般地“变”出一只空可乐瓶,跳下路边的山涧,很快战友们布好点,装满山泉水的可乐瓶被接力抛上来,官兵们轮流灌了个饱。梁志达笑着说,这是六连发明的“自制矿泉水”。喝着水的官兵们互相逗笑取乐:“这可比前几天在山上吃雪强多了。”

  “兄弟们,看后面,兰俊又来了!”官兵们亲热地涌上去,和他又拥又抱。指导员说,这是刚退伍才两个月的六连老兵兰俊,他转业到当地电力公司,刚好负责这条夏新线110千伏的修复任务。他主动请缨,这两天来,他一有空就和昔日战友并肩作战,成了六连的编外战士。(下转第二版)

  “硬骨头六连”的“静”与“动”

  (上接第一版) 艰巨的任务对新战士更是一次考验,来自上海的新兵蒋秩俊感慨道,第一次在赣州施工时,想到要把400多公斤的构件抬上山,心里直打鼓,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但六连的旗帜飘起时,战友们号子喊起来时,力气一下子大了好多,1个小时不到,就到了2公里外的山顶。他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军人”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驻浙某部政委王平和战士们肩并肩,喊着号子一步步向山顶行进。战士们的干劲更足了,号子更响了。

  困难面前有六连,六连面前没困难,已经转战三地的六连,每次接受的都是最艰巨的任务。在六连官兵们的字典里就没有“难”这个字。(本报永新2月17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硬骨头六连”的“静”与“动” 本报记者 黄 宏 汪成明 通讯员 祝淑军 2008-2-18 48256F32002924A6482573F20056367D[B1-王国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