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对浙江经济来说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两大战略理念的指引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好字当头”的发展要求下,浙江经济运行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改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不过,这种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好中快”的趋势,只是浙江经济向“又好又快”转型发展“万里长征”迈出的一小步,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全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前阶段,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明显,以往的一些“线性”发展的经验和路径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阶段,而结构升级、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统筹协调、社情民生等等,日益成为转型时期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问题时必须考量的变量。在此阶段,浙江要实现向又好又快的转型发展,有必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好与快:长期与短期的权衡
从中央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好与快的概念是全面深刻和有机统一的,它是综合当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慎重提出的。事实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在转型时期,在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短期的粗放快速发展两者之间做的一次重要抉择。在改革初期,百废待兴,短缺经济迫切需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兴起促进生产,以解决物质经济缺乏的矛盾。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供求关系由短缺转变为供给过剩,国民对经济发展涵义的理解也日益丰满,GDP规模的高速扩张已不足以涵盖社会需求的全部内涵,增长的代价、资源和环境的代际间配置、就业和分配的公平性等等以前不曾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的问题,一个个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些长远性、全局性问题不仅考验着政府的决策水平,也成为左右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约束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又好又快就是新的历史时期一次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间的深刻结合。但是,真正要促成这种结合是困难且又艰苦的。这是因为当前我们“好”的基础依然是不稳固的,许多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都在影响着经济走向,没有持续的“好”支撑,要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较快增长也就自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好与快之间,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短期平稳和长期持续的权衡显得至关重要。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2007年浙江人均GDP又上一个台阶突破4000美元,这标志着我省经济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型的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浙江经济转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总量与结构:稳定与调整的两全
当前我省就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短期内总量增长依然保持稳定,但长远来看,要在结构调整中保持总量增长稳定有一定难度。
从供给来看,近年来在“腾笼换鸟”战略指导下,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产业结构依然呈现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变化特征,农业人口加快向工业经济转移,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进一步扩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4∶52.5∶40.1转变为2006年的5.9∶54∶40.1。第三产业增速虽有所加快,但工业经济依然是推动总量增长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比重从2002年的48.1%上升到2006年的54.2%。虽然这一变化是经济阶段性的特征,但长期保持“强工业、弱服务业”的变化趋势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显然是不一致的。
从需求来看,近年来我省的投资、消费和外贸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投资保持适度稳定增长,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投资增速由2004年前的20—40%,降低到11%左右,增量资本产出效率有所提升,由“九五”时期的3.6变为“十五”时期的3.27。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2年增长68.2%,五年年均增长13.9%, 比全国同期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则在国内政策变动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显然,三大需求的协调拉动是近年来我省经济高速运行的重要保证。
未来阶段,要在新的约束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