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迎灯寄希望 张灯报平安
· 硖石灯彩的
独特工艺
· 五十年甘做“绿叶”的“乡土秀才 ”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宁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今年1月,海宁被正式认定为我省14个传统节日标志地之一。
迎灯寄希望 张灯报平安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通讯员  沈 达
  仰天长啸的腾空巨龙,活泼可爱的奥运福娃,展翅欲飞的金妆彩凤……雪后初霁,记者来到海宁最大的硖石灯彩社,一组组由钢筋铸骨和彩绸糊面的大型灯彩迎面而来。挂灯、迎灯,灯谜、灯展,29盏大型主题灯彩,26个灯彩巡街方队,400余盏特色灯彩争奇斗艳,从2月初至2月28日,我省新春期间规模最大的迎春灯会在潮乡拉开帷幕。

  [市民说]

  “江南第一灯市”源远流长

  “银树火花出诸坊,照耀晴寞电闪光。精巧绝伦看不足,四季亭复观平台。”近代著名诗人徐树镛的一首《硖川灯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百多年前海宁硖石灯会的盛况和灯彩工艺的细致精巧。硖石灯彩作为我省著名的地方工艺美术品,早已闻名中外。今年1月初,源于海宁的硖石灯彩和硖石灯会,被正式认定为浙江省14个传统节日标志地之一,并作为我省元宵节标志地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

  每逢新春,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国民间都有张灯赏灯的习俗。“别的地方都叫彩灯,只有海宁硖石的灯叫灯彩。”为什么叫灯彩而不叫彩灯呢?长年在海宁博物馆工作的吴德健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硖石的灯不是以彩为主,而是以灯为主,以灯透彩。因为它是先灯后彩,没有灯就显不出它的彩,只有点亮灯后,各种书画图案才会一起跃入眼帘,显现流光溢彩。

  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早在唐代,硖石灯彩已经闻名遐迩,从宫廷到民间无不以灯彩装饰为时尚。到了宋代,硖石灯彩被列为皇宫贡品。而在清代,康熙两次到海宁,乾隆四次到海宁,硖石灯彩更是大放异彩。在硖石灯彩工艺社的制作现场,记者看到,硖石灯彩兼取南北制灯工艺之长,既有北方扎画、剪纸等技法,又有南方裱糊、粘贴之特点。它以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书法、绘画、刺绣之大成,一旁的老师傅比划着介绍,硖石灯彩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工艺技法,尤以第一道工序针刺铲刻最见功夫。工匠在五层宣纸裱成的纸面上,用刻刀和针把图案以外的空隙一刀一刀铲除,一针一针刺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针刺花纹,即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一盏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个针孔,多则数百万个针孔,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经过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辉映下,玲珑剔透,构画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图画。

  “自古以来,有灯就有会。”年逾六旬的徐朱灵世代居住在硖石镇长棣街,对当地每年的灯会习俗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迎灯寄希望,张灯报平安”的地方民间风俗,早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时,当地百姓便有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蔚然成风。在他的记忆中,硖石灯会的特点是静态的张灯、挂灯与动态的迎灯、游灯相结合。迎灯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彩灯,在丝竹、管弦、鼓钹之乐中载歌载舞;迎灯队伍长达数十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一片欢腾。1913年春,久负盛名的海宁硖石灯彩在“南洋劝业会”工艺品展览中获得大奖,这是硖石灯彩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展并获奖。1934年,硖石灯彩专程赴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展览。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送给了来访的外国贵宾。进入新世纪以来,硖石灯彩飘洋过海,远赴新加坡、希腊、新西兰、喀麦隆等地展出。所有这些都使硖石灯会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称。

  [专家说] 

  古风今韵的盛世灯会

  胡金龙,海宁市唯一制作灯彩的专业企业硖石灯彩公司的掌门人。见到记者时,年逾半百的胡金龙说起了他与硖石灯彩的不解之缘。“我原来是学医出身,从嘉兴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到海宁一家企业当了厂医。可是,真正让我着迷让我出名的竟然是制作灯彩。”

  如今在潮乡海宁,胡金龙可是大名鼎鼎的灯艺师傅。身为海宁市硖石灯彩研究会副会长,他从事灯彩制作已有28年的历史,当年他拜海宁的民间艺术家为师学做灯彩,刻苦钻研,自创了一套针刺灯片工艺。其代表作“品字亭灯”、“紫微阁灯”、“采莲船灯”、“龙舟灯”、“聚宝盆灯”曾展出于杭州、南京、北京及中国台湾高雄和香港等地,他制作的灯彩作品还先后赴新西兰、希腊等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部分作品被海宁市博物馆、四川自贡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以及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等收藏。硖石灯彩的魅力不仅使国人倾倒,也让一睹芳容的外国人为之沉醉。近年来,他在继承硖石灯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礼品宫灯、茶壶灯等新作品。2006年,硖石灯彩被列入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伊始,胡金龙又被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一脸喜气的胡师傅告诉记者,这样一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参加今年的迎春灯会,胡金龙和他的一帮灯彩研究会会员们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忙开了。记者专门赶到他的灯彩制作公司,在现场看到十几个工人师傅正在紧张忙碌着,“这个长6米、宽4米的大铁架就是灯会主题灯的基座,它上面准备放置5个神采奕奕的奥运福娃。”胡师傅介绍,此次参加灯会的上百盏灯彩作品,在设计制作方面较以前有新的突破,“在硖石灯彩原有的工艺基础上,我们增添了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一定能使今年的灯会更加多姿多彩。”胡金龙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用他独创的针刺工艺制作的灯片,只见一张A4大小的灯片上密密麻麻排列着3800多个针孔,整齐有序。胡师傅透露,这些都是制作工人用手工一针一针扎刺而成,其精密程度堪比电脑机器。记者粗粗计算,针刺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8-32孔。

  王珏是今年元宵灯会灯彩组负责人,她透露,前不久海宁因传统的硖石元宵灯会,在47个报名地中经过激烈角逐,跻身于我省新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为钱潮之乡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海宁之所以能名列其中,是因为它每年元宵节的硖石灯会有传统,有特色,有氛围,保护得不错,而且活动内容丰富。”每次灯会期间,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手提各式彩灯巡街演艺,在丝竹、管弦、鼓钹乐中载歌载舞;家家户户出门赏灯,观灯群众长达数十里,通宵达旦一片欢腾。“由于硖石灯会非常出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年已有赶办元宵灯会的不少省内外城市来到海宁订购灯彩。”

  “古采添今韵,盛世喜迎灯。”年关前一天,本届海宁硖石灯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吴建林告诉记者,2008年将迎来奥运会,“我们便把今年灯会的主题确定为‘迎奥运,促和谐,共建美好家园’。这次元宵灯会既是海宁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展示会,也是老百姓喜迎北京奥运、守护家园文化遗产的盛会。”记者在一份《2008年元宵硖石灯会工作手册》上看到,从2月初开始,挂灯、灯谜、迎灯、灯展四大活动已经陆续启动。根据海宁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三为“上灯”、十五元宵最盛,十八为“落灯”,到了2月21日(正月十五)晚,由29盏大型主题灯彩、26个表演方队组成的巡街迎灯队伍,将在3公里城区出现千灯竞彩的喜庆场面。圆月之夜,位于海宁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内的“灯谜会”,体现浓郁的海宁地方风俗的“盐官风情灯”,以及数不清的“龙灯”、“提灯”、“挂灯”、“走马灯”交相辉映,灯红人欢,将显示江南水乡一派繁荣盛世的和谐景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迎灯寄希望 张灯报平安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通讯员  沈 达 2008-2-15 48256F32002924A6482573EC002C38DC[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