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2008年2月11日,中国《汉语拼音方案》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
这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罕有地在节目中播出短评说,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促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一天,《人民日报》也刊文强调,深入发掘和利用汉语拼音的独特文化价值,是时代的要求。文章说,今年中国将主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这是展示中华文明、扩大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的大好时机。按照国际标准,用汉语拼音正确拼写中国人名、地名,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从细微处着手,规范使用汉语拼音,做好每一个细节,将为奥运增添人文魅力。
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