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
· 金钱的哲学
· 哲理漫画
· 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 企业公民
· 缩小收入差距五策
· 传统节日的传承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
陈午晴
  生活动力的内涵

  所谓生活动力,即指人们有意或无意中用以推动自身在整个生命进程或生存与发展中不断前行的内在力量。生活动力至少具有三个鲜明特性:首先,生活动力是一种对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力量;其次,生活动力具有社会文化取向,即生活动力作为一种力量是有方向的,其方向不仅仅指向一定的目标,更具有社会文化内涵;再次,人们生活的动力不论来源如何,其一定要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可能在意识层面,也可能在无意识层面,但总归是转化成了人们内心的力量。事实上,同样的外在因素对不同的人不一定都能转化成生活动力。譬如,人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其实压力是外在的,动力是内在的,前者能否转化为后者,当然取决于不同的行为主体了。

  由此看来,生活动力一方面类似于心理需求,具有直接的心理驱动作用,促使着行为主体去追求一定的生活目标,从而获得心理满足;另一方面,生活动力又类似于价值取向,是人们置身于社会文化背景中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行为方向。实际上,生活动力就是一种赋予了价值取向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已融入了心理需求的价值取向。

  生活动力的内在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中国人比较强的生活动力有:子女发展期望,主要表现为努力为子女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财富追求,主要表现为希望赚更多的钱;追求家庭幸福,主要表现为追求家庭生活舒适和谐;人际比较,主要表现为让别人更加看得起自己;追求一生平安,主要表现为希望普普通通、平平安安过一生;做好本分,主要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或份内的事情;自我实现,主要表现为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追求社会贡献,即努力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情趣追求,即追求个人生活中的情趣快乐。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上述九个生活动力的排序格局:排在第一位的是子女发展期望,第二位是财富追求,第三位是追求家庭幸福和人际比较并列,第四位是追求一生平安和做好本分并列,第五位是自我实现,第六位是追求社会贡献,第七位是追求生活情趣。

  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动力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其中,相关程度较高的配对关系有:自我实现与追求社会贡献;追求家庭幸福与做好本分;人际比较与子女发展期望;追求家庭幸福与追求一生平安。相对来说,相关程度稍低的配对关系有:自我实现与追求一生平安;追求一生平安与追求社会贡献;追求社会贡献与追求家庭幸福;追求生活情趣与追求一生平安;自我实现与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与人际比较。

  不同群体的生活动力

  性别与生活动力。调查显示,女性在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及追求一生平安三个生活动力上明显强于男性;而相对来说,男性比较强的生活动力是财富追求、自我实现及追求社会贡献。对于追求生活情趣、子女发展期望和人际比较三个生活动力,男女之间不存在什么区别。

  年龄与生活动力。对于子女发展期望、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及追求一生平安等生活动力,大体上呈现“年龄愈大,认同愈强”的趋势;而对于财富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生活情趣和人际比较等生活动力,则是年轻人明显强于中老年人。对于追求社会贡献这个生活动力,不同年龄群体之间无显著差别。

  受教育程度与生活动力。就受教育程度与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及追求一生平安三个生活动力的关系而言,其总体的情形是成反比,即受教育程度愈低,其认同程度愈高,尤其在初中程度与高中程度之间是个分水岭。就受教育程度与自我实现、追求生活情趣及追求社会贡献三个生活动力的关系而言,其总体的情形则类似正比,即受教育程度愈高,其认同程度愈高,其中,大学程度与高中程度之间是明显的分界线。就财富追求这个生活动力而言,最突出的是初中程度的人群。就子女发展期望和人际比较两个生活动力而言,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极高。

  政治面貌与生活动力。党员与一般群众之间在追求生活情趣、子女发展期望及人际比较等生活动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党员群体较强的生活动力有:追求社会贡献和自我实现。相对来说,一般群众比党员群体明显强的生活动力是: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财富追求及追求一生平安。

  宗教信仰与生活动力。有宗教信仰群体与无宗教信仰群体主要在财富追求这个生活动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无宗教信仰的群体比有宗教信仰的群体具有更强的财富追求动力。

  城乡身份与生活动力。城市居民较强的生活动力有:追求社会贡献、追求生活情趣及自我实现;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则在以下生活动力上比较突出: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财富追求及追求一生平安。城乡居民在子女发展期望和人际比较这两个生活动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动力。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在追求家庭幸福、财富追求及子女发展期望三个生活动力上没有显著差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在以下生活动力上也比较强:人际比较、追求生活情趣、追求社会贡献及自我实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较强的生活动力则有:做好本分和追求一生平安。

  基本结论

  从调查结果及其统计分析来看,当代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动力是子女发展期望、财富追求、追求家庭幸福及人际比较;其次是追求一生平安和做好本分;再次是自我实现、追求社会贡献和追求生活情趣。

  应当说,期望子女有好的发展、追求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人际比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生活追求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内在动力至今未曾改变。财富追求位列生活动力排行榜的前三位,这显然是中国人生活动力的一个巨大变化,也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动力的一个重要特质。

  此外,自我实现和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两个生活动力竟然也都达到“比较认同”的水平,与利益追求关联起来看,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明显具有了个体自主意识的品格。当然,当代中国人在生活动力上的个体自主意识并未掩盖、削弱其社会责任意识,追求社会贡献这个生活动力的强度同样达到了“比较认同”的水平。虽然追求社会贡献的生活动力与财富追求、自我实现及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但毕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在生活动力上的个体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不是相互冲突,而是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关系。另外,个体的生活动力是在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来自个人背景特征、成长经历及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 陈午晴 2008-2-4 浙江日报000112008-02-04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