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上篇】
涂鸦文化:衍生墙绘文化产业
· 【下篇】
城市文化墙:让现代城市亮丽起来
· 各地优秀城市
文化墙
个案展示
· 六旬老人成了“挖宝大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篇】
涂鸦文化:衍生墙绘文化产业

  涂鸦源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住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送货小伙德米特里,以一种最简单的书写表达自己的心思。他随处涂写自己的绰号“Taki183”。这个当时颇具创新的举动不仅使德米特里登上了《纽约时报》新闻榜,也使涂鸦(Graffit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和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为一个艺术界的专用名词。时至今日,涂鸦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各地,在欧美的许多地方,在纽约、伦敦、巴黎、柏林、哥本哈根等大中城市,涂鸦慢慢被人们接受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涂鸦文化随改革开放大潮悄然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形成众多“涂鸦圈”和“涂鸦墙”,仅上海一地就有涂鸦爱好者上千人。

  上个周末,窗外瑞雪飘飞,趁着“杭州市青年企业家迎春团拜会”间隙,记者专门采访了杭州大可城市环境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奇。作为浙江省首家专业从事墙绘设计创作的公司掌门人,刚刚过去的2007年称得上“忙碌而丰产的一年”:5月,赴宁波设计创作“迎接浙江省投资与商品贸易洽谈会”系列城市文化墙;7月、8月、9月,为嘉善县、海盐县、慈溪市设计提供整套城市文化墙施工方案;发起主办“首届中国城市文化墙设计创意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方案836件;12月,入围浙江省“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

  在记者面前,回顾城市文化墙的兴起与由来,这位28岁的台州小伙子侃侃而谈。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不乏有倡导时代旋律、弘扬社会精神的优秀作品,但也有大量纷呈杂乱的“信息垃圾”,这部分涂鸦乃至成了老百姓眼中的“牛皮癣”,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不利于建设精神文明与和谐环境。于是,取代随意涂鸦的城市文化墙便应运而生。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白墙上题诗作画,风景点刻字留念,这种附庸风雅的行为着实让城市管理者头痛不已。但去年7月在杭州开赛的“2007中国国际动漫节民间绘墙大赛”却表明,城市文化墙因涂鸦而衍生了一个文化新产业,让人欣喜不已。据介绍,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工地围墙在阻挡人们视线的同时,也拉开了墙绘业崛起的机遇。从2003年开始,杭州着手引导装点美化城市围墙,不仅让工艺绘画取代简单的宣传口号,还由政府出面组织每年一度的墙文化美化评选。一幅幅反映杭州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人物典故的墙景墙画,生动反映了杭城的特色与品位。走在街头小巷,展示在我面前的墙绘墙画,有体现历史的,宣传政策的,弘扬公益的,形形色色,其表现手法也日益丰富多彩,有手绘、喷绘、雕版、漫画、版画等多种工艺门类。

  在杭州城北的登云路,记者看到一幅《小河直街拾影》的墙绘作品,画面绚丽多彩,表现别具一格,在去年举行的“杭州城区文化墙创意表现评比”活动中获得最佳创意表现奖。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留下这样的评价:“杭州的变迁,江南的韵味,在这里悄然地感动着你我。杭州这个城市发展有太多的故事,每个角落都用自己的语气在倾述,合奏一曲大杭州的交响乐。当我们看到《小河街拾影》这个篇章的时候,发现是多么熟悉,内心深处难免一震,感动油然而生。”近年来,杭城街头巷尾的优秀墙绘作品不断涌现,围墙美化已上升为“围墙文化”现象。驻足街头,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具的墙画,活灵活现地传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上篇】
涂鸦文化:衍生墙绘文化产业
2008-2-1 48256F32002924A6482573DE00244D21[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