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寒假,能不能离美更近一些
· 有人去图书馆,
有人去博物馆,
为什么没听说去美术馆?
· 美术馆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能不能把课堂搬到美术馆
· 孩子们眼中的美术馆
“进美术馆就像外行看热闹”
· 留点时间给孩子 让美术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人去图书馆,
有人去博物馆,
为什么没听说去美术馆?

  76%的青少年学生从未进入过美术馆,需要注意的是,参观美术馆在5次以下的还占了22%。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时,我们除了惊讶,还应该注意到它所揭示的某些真相。

  我们由此知道,每年美术学院招生时那些背着画板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在寻找另一扇升学的大门;“展览过剩”的今天,赶着不同的场子在艺术展览开幕式上觥筹交错的其实是同一批人。艺术的热闹表象误导了我们,让我们以为它已经无所不在,渗透到了城市的皮肤之下。

  “如果对美术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基本上不会有同学去美术馆,我们更愿意去图书馆。”李诗园笑着说道,她常会听到有人说去书城啦,有人说去博物馆啦,但是没有听人说“我们去美术馆吧?”

  小李还发现,身边基本不会有关于美术馆的宣传单,所以有什么展览,有什么学生活动都不知道。“其实,多提供一些有关美术馆的信息给我们,让我们知道美术馆里有些什么,我们可能就不会和它距离那么远了。”

  “不知道美术馆门槛算高还是不高。”上海市松江区的顾杰表示,现在信息发达了,网上都可以查阅美术馆展览的内容介绍,但大都只是一些介绍美术馆馆藏的大致情况,却很少发现生活中有老师、有专家告诉学生如何参观美术馆和欣赏展品。“不管你以后学不学美术,知道点美术常识,看看美术馆的展览,熏陶熏陶艺术气质,总没坏处吧?”

  “我才没有闲情逸致去美术馆欣赏艺术呢。偶尔去一次,也是因为语文老师布置我们写作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读高一的马莎告诉记者,她不是觉得去美术馆不重要,而是根本不会想到去不去美术馆这个问题,“我觉得美术馆不是谁都要去的,还是艺术家去那里找灵感更为合适。”

  中国艺术因此呈现出了高端和基础严重分离的景象。中国的明星艺术家在国际市场上已缔造了天价神话,他们频繁出现在西方重要媒体的封面上,他们的风格、主义跟西方同步。同时,国内这么多青少年还没有进入过美术馆,他们连最容易看懂的写实主义作品都很少有机会接触,如何指望他们看懂那些复杂的抽象艺术?而艺术家们未来的观众又在哪里?

  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当然不尽如人意,学校当然承受着各种压力,学生和美术馆之间固然还有重重障碍。几十年艺术教育的沉疴,无法指望片刻得以解决,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依然在中国的各级校园里占据主导。

  就算所有的青少年都曾经参观过美术馆,他们将来也不可能全都从事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可是,假如抛弃功利主义的蒙蔽,让那些孩子经常有机会在善意的引导下去了解艺术,他们距离美至少更近一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有人去图书馆,
有人去博物馆,
为什么没听说去美术馆?
2008-2-1 浙江日报000102008-02-01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