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三代海岛民兵的光荣传承
· 研究当前雨雪冰冻灾情
部署做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工作
· 人有情
· 抗冰抢险
保供电
· 省武警总队雪夜转移两万滞留旅客
· 省军区官兵雪夜驰援杭州火车东站
· 我省举行劳动模范春节团拜会
· 周春晖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举行
· 雨雪天气仍将继续
· 钱江新城有了自行车专用道
· 我省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喜迎新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代海岛民兵的光荣传承
——玉环县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纪事

本报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左贵东
  50年前,玉环县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经历了坎门湾海域大大小小20余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50年后,英雄营的基干民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手扛枪一手撒网,守护着4400米坎门海岸线的平安。

  一代代海岛儿女用鲜血与忠诚,守卫着坎门海湾,使“英雄基干民兵营”这面鲜红的战旗不变质、不褪色。

  好汉常提当年勇

  82岁的郭口顺老人是英雄民兵营的第一任营长。“好汉常提当年勇”,这几乎是退休后郭口顺生活的全部内容。他常年应邀到学校、军营作报告,讲述难忘的记忆,缅怀16位在战斗中献身的英雄民兵。退休20年,老人义务作报告800多场,就连80岁生日这天,也是在为县水产公司民兵连作报告的讲台上度过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说,有生之年要用民兵营英烈们的事迹激励下一代,始终要居安思危。也正是对老一代民兵英雄事迹的口口相传,让坎门人始终坚守着爱军习武的好传统。

  面对吸毒沉渣泛起的情况,2002年初,郭口顺联手几位老民兵,率先开设“禁毒阳光会所”,组成了80多个帮教小组,对全镇吸毒人员摸清家底,并制订出详细的帮教方案。(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在坎门镇戒毒档案里记载着吸毒人员陈某的戒毒历程。当时年仅23岁的他,由于头脑灵活,已经拥有百万家产,但交友不慎,染上了吸毒,不仅吸光了所有的家产,还欠下了一屁股债,躲进山里不敢出来见人。郭口顺得知情况后,先后4次进村探访他,结果他都避而不见。郭老得知陈某母亲身体不好,而他又是一个孝子,于是多次探访他母亲,恳请他母亲一起帮助做工作。经郭口顺不厌其烦的劝导,陈某感动了,他愿意配合做定期尿检。每次见面,郭老都找机会和他讲当年坎门民兵的故事,使他深受启发。实现戒毒目标后,郭口顺帮他跑贷款,鼓励他重新创业,如今陈某的建材生意越做越大了。

  坎门边防派出所曾作过统计,仅由老民兵组织的帮扶队,就使38名“瘾君子”脱毒并领取了《戒脱证书》。

  平安海岛守护神

  酷暑三伏,骄阳似火。去年夏天,在玉环县某海域,近百艘渔船战旗猎猎,千余名海上民兵整装待发。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海上民兵实弹演练在这里拉开了序幕,海上民兵展开了医护、运输、侦察、抢修保障等项目的实战演练。

  这样的经历,基干民兵船老大金玉飞已经有过近20次,现在他不仅掌握了海上加油等多项绝招,而且还是海上抢险的能手。令这位49岁“老民兵”难忘的还是两年前的那场演习,接到演练任务时,60多艘渔船正在日本至南朝鲜海域进行捕鱼作业,军令如山,他们马上收起渔具,昼夜兼程连续航行50多个小时,按时到达指定集结地点报到,尽管每艘船每天的经济损失均在万元以上,但大家毫无怨言。

  “个人事小,海训事大。”镇人武部部长、民兵营营长孙龙法深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民兵营根据本地船舶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人装结合的要求,把机动性强、性能好的40余艘120吨以上的船只编入海上运输分队;针对海上通信保障难度大、现有通信装备比较落后的实际,将电信部门的应急通信车编入通信分队,将民兵运输船的雷达、GPS定位系统和单边带与通信指挥车组成通联网,在应急条件下实现了“动中通”;针对民营企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把军政素质好、专业技术精的青年编入对口分队,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队员由过去的28%提高到目前的55%,专业对口率由过去65%提高到80%。

  英雄的基干民兵成为了海岛平安的“保护神”。他们分布在渔业、制造业等7个行业,积极参加科技兴业、技术革新和业务竞赛。同时积极发挥民兵的特长,组织夜巡队、护厂队,维护社会治安。2006年5月,民兵何亮亮参与抓捕毒贩行动,在毒贩持刀拒捕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只身搏斗被刺成重伤,为抓捕成功立下大功,被评为“台州市治安卫士”。3年来,他们共制止打架斗殴15起,抓获盗窃分子50余人,协助侦察和破获案件6起,为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贡献了力量。

  巾帼不让须眉

  上世纪90年代初,民兵营选址全镇的制高点——乐清湾入海口的狗仔尾山上,组建了女子民兵哨所。从当初一台40倍望远镜的人工观察,发展到目前拥有侦察雷达、视频监视等高科技设备,民兵分队实现了由陆上转向海上,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人力资源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颠簸的海上航行中,不仅火炮射得出,还能打得准,掌握其中诀窍的是玉环县坎门基干民兵营中一群“花木兰”,她们近日在全省海上民兵演练中的突出表现,让前来观摩的军事专家直竖大拇指。

  巾帼不让须眉,民兵营哨所的“十朵金花”已经成为当地最靓的“明星”。苏丹英高中毕业,18岁到哨所,摸爬滚打,从白嫩的俏姑娘变成了“黑牡丹”,手上磨起了老茧,身上脱了一层皮。年底时,她实弹射击10发子弹打中98环,随后连任5年的哨长。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是3年前的那次军区雷达专业比武,就在她刚到比赛地报到时,接到了家里的紧急电话,哥哥病危。如果回去,多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她强忍悲痛,积极训练参战,结果赢得个人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比武归来后,她长跪在哥哥的坟前泪流如雨。

  翻开女子民兵哨所的光荣史,自1990年建哨以来,连续五年专业考核第一,连续多年被总部、军区评为“先进民兵执勤哨所”。几年来,他们先后发现不明船舶近百艘,及时发现并协助救援遇难船只近10艘,成为渔民眼里永不熄灭的“导航灯”。

  “80”后的花季少女甘愿哨所的寂寞。正如坎门镇党委书记、营教导员林法土所说的那样,坎门英雄民兵营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浓缩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它激励着一代代坎门儿女,把献身国防、保家卫国作为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平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三代海岛民兵的光荣传承 本报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左贵东 2008-1-30 48256F32002924A6482573DE003CF8F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