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大片纷纷来华取景
· 雨雪中亮起温暖的灯
· 守望传统的大师
· 寒假里“玩科学”
· 白袋鼠父子相映成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守望传统的大师
——访我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乐清细纹刻纸”传人林邦栋

本报记者 黄宏 通讯员 金新安 叶长一
  2008年1月24日,省文化厅公布我省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乐清细纹刻纸”第四代传人林邦栋名列其中。早在去年6月,文化部公布的226名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林邦栋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入选者之一。

  虽然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邦栋谦和朴实,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是:“刻纸并不难,连小孩子也会。”第二句话是:“因为开头学起来不难,但要刻好很难。”

  《鱼跃龙门》是林邦栋的成名之作,去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作品用的不过是一张普通的棉纸,长10厘米,宽5厘米。在林邦栋的手下,却变得很有生命活力:兰叶,梅花、鸟、鲤鱼、一条刚由鱼化来的龙……在传统工艺作品中,这些图案很常见。

  什么原因使这件作品走进国家博物馆呢?林邦栋说,主要由于运用了多种传统装饰花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有着“万字千”、“人字绞”;隋代以前的壁画和器具上,有“正字”、“销同”;宋以后的窗户造型中,则出现了“田交田”、“方胜”、“菊花纹”……这些传统的花纹,在林邦栋的刻纸作品中,都能找得到。

  “没有传统花纹,刻纸的中国味就淡了。”尽管今年已经81岁,林邦栋仍然如痴似醉,努力收集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纹。

  让林邦栋遗憾的是,虽然他从13岁开始学刻纸时就注意收集这些花纹,但近70年下来,前辈传下来的,加上他收集的,目前也只有30多种。

  “几千年下来,为什么人们还喜欢这些花纹?因为它们是文化的精华。”林邦栋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保留的东西。不论什么国家的人,只要看见用了这些花纹,不用翻标签,就知道是中国产的。

  细纹刻纸包含了花卉、鸟兽、山水、人物等,精细到一平方寸的纸面内能刻出2000多个小洞孔。稍有差错,便会作废。

  “简单的要刻八天,复杂点的就要十多天。”林邦栋说,刻纸时,要心境澄明,人刀合一,可现在不少人对钱太感兴趣,既静不下心来,也坐不住。

  林邦栋曾有过技艺失传的担忧。他曾有过30多个徒弟,“前些年低压电器行业好挣钱,他们几乎全跑去搞低压电器去了。”结果真正继承了他手艺的,是儿子林顺奎。

  他说,儿子今年50多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相信细纹刻纸一定不会失传,将来一定会比现在好。

  当拿起刻刀来时,林邦栋关注的依然是手上的刀、刀下的纸。他说,这方寸大小的纸是他的最爱,是他的全部世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守望传统的大师 本报记者 黄宏 通讯员 金新安 叶长一 2008-1-28 48256F32002924A6482573DA002A34E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