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绿色”的调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负责人龚敏和她的团队,至今仍在进行一项特殊的调查。他们对杭州市区的博物馆、商厦、机关办公楼等近百幢大楼进行了能耗检测,发现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非节能建筑。西湖边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博物馆,能耗却相差了两倍。
调查发现,杭州现有住宅楼房,由门窗造成的能耗损失占了40%至50%,由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产生的能耗约占30%,通过建筑物的热损失约占20%至30%。
建设部去年底首次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记者从省建设厅了解到,《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在编制中,有望不久后出台。
“绿色”不一定就是高投入
龚敏认为,绿色建筑不一定需要多高的科技含量,它更应该是本土的适宜技术与产品的组合。
近年来,我省重点在新墙体材料、钢结构、新能源利用方面组织研究与推广。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禁止生产和使用已淘汰的黏土砖,以工业尾矿、粉煤灰、建筑渣土、江河湖海泥、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保温隔热墙体材料被鼓励重点发展。
事实上,一些适宜的技术和产品已开始在浙江试跑。
在绍兴柯桥的浙江宝业住宅产业化制造基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与传统建筑工地完全不同的场景:没有飞扬的尘土,没有成堆的砖块,在吊机的帮助下,工人将成块的墙壁、楼板、屋顶、楼梯安装到房基上。这里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都按照住宅产业化的要求在车间加工成型,再到现场组装。浙江宝业建筑集团公司董事长庞宝根介绍,工厂化生产住宅可节材20%左右、节水60%以上、节地10%左右。
绍兴的另一家建筑强企精工集团早在2004年11月就与台湾理成集团重组组建上海绿筑住宅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被誉为“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住宅”——超轻钢集成住宅。目前,该公司的超轻钢住宅产业化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年内预计可建设完成60栋超轻钢住宅。
一个尚显空白的
“绿色”创新空间
龚敏所在的研究所正致力于建立杭州的建筑节能数据库。她告诉记者,这个数据库的理想状态是:只要将某一幢楼房的情况,比如它的结构、墙和门窗的用材、空调系统、照明情况等一一输入,电脑就会自动分析这幢楼的能耗情况,最大的耗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么改造最经济最有效。如果要造新楼,只要输入一些数据,就可以告诉设计者,什么样的通风、照明、建筑材料与这种建筑结构最匹配等等。这个数据库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先做“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数据库”,计划5年左右基本成形。
显然,绿色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空间,适宜技术的组合,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材料的开发等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