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汪力成 省人大代表 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郑勇军 省政协委员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苏靖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既面临资源、环境、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又面临国际贸易壁垒和国内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比较优势提升的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外贸增长方式、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浙江国际化程度等举措,激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主持人:“引进来、走出去”,是人们对开放型经济的形象说法。一方面吸引国外企业和各类要素资源进来;另一方面让我们的产品、人员、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为什么要坚持实施这一战略?
汪力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就必须“走出去”。而且随着“引进来”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我们许多传统产业的企业面临的国内竞争更加激烈,不“走出去”就没有出路。这是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
不论是“引进来”或是“走出去”,其实都是配置全球资源,都是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就以“华立”来说,既有引进设备、技术、人才,或者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开展其他合作;也有产品出口、在境外设厂、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多种方式。
郑勇军:对于浙江许多传统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市场,使得产品档次提高了,企业视野开阔了,能调动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华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客观地说,如果没有“走出去”,过去以“三北”市场为主的低档浙货的形象可能就难以迅速改变。
鼓励“引进来”,也使得省内企业有条件与国际知名大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在带来浙江经济增量的同时,也使省内企业获得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如今,浙江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开始不断增强。环杭州湾地区未来极可能成为继“苏锡常”之后又一个集聚外资的重要黄金区块。因为这里一边邻近上海、一边靠近宁波港口,交通便利,而且环境容量较大,有大量滩涂等可供利用,尤其是周边地区有较好的产业配套基础。我认为,这类地区将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区块,当然,“引进来”也以引进高技术产业为主。
主持人:对于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报告指出了深化选商引资、“以民引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和鼓励民企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创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举措。能否结合实际,讲讲如何落实这些举措?
汪力成:“华立”在1999年确定了国际化战略,尝试过多种国际化经营方式。既和飞利浦这样的跨国公司有过境外并购交易,也有在印度等国设立的多个境外工厂,眼下正在创建我国目前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我们的“走出去”国际化经验正在不断丰富,国际化深入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应该看到,现在的国际市场已和过去不同,各种技术壁垒、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使得我们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了,所以要学会改变战略、方法。比如实现“销地产”、“产地多元化”,在进口国设立制造基地,从而更为便利地打入当地市场,还能避开各种壁垒。这也是一些浙江企业选择到泰中罗勇工业园设厂的原因。“华立”将泰中罗勇工业园这个项目作为境外的工业地产项目,今后可能还会到欧洲建立开设类似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郑勇军:浙江企业把主导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必须巧妙地选择策略。“销地产”可以使企业绕过壁垒,更容易贴近消费者,而且可以吸收当地技术力量、就地研发。我们的企业不应满足于产品出口,做人家的“加工车间”,而要积极“走出去”,主动掌握市场脉搏,开展多种国际化经营。这样,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强。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有许多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占优势地位,而且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布局国际市场,也只有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些企业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企业。
提升“引进来”的水平,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引进多少制造工厂,而要更加重视引进非制造部分,比如研发设计、销售、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借助外资力量,形成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我省的现代服务业。
主持人: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汪力成:“华立”的“走出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走出去”,需要资金实力、有好的产品……但要具备这些要素都不难,最难的、限制企业“走出去”的还是人才。几年来,我们通过境外培养、当地引进等方式已经储备了一批国际化人才,我们的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国际化人才的储备情况。此外,如何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化解各种文化冲突,也是“走出去”的企业需要面临和将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和面临的最大障碍。
郑勇军:有许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像“华立”这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条件,不妨引进一些有国际视野、有跨国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我接触的一些企业中,他们对于跨国制造、开展国际经营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还认识不足。面对不确定、风险更大的国际市场,浙江企业急需提升战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