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公告
3  4  
PDF 版
· 我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隆重公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8年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隆重公布
  重大科技专项是我省科技计划的重中之重,涉及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时期通过2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预计可攻克2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1900个新产品,完成500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培养人才9500名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0项,发展壮大700家创新型企业,实现新增产值2600亿元,利税300亿元,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战略产品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改造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我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隆重公布

  经省政府同意,各方案已于2007年12月底正式颁布实施。《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亦已制定下发。

  一、编制过程

  组织实施《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6个重大科技专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重大科技专项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科技计划的重中之重,涉及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保证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省科技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专项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各专项的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2007年12月底正式颁布实施。

  在实施方案编制的同时,根据专项调研、项目主动设计和申报等情况,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已分批组织实施了16个重大项目、967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紧紧围绕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抓住了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普遍特点是技术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专项项目的启动实施为进一步完善专项实施方案、专项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二、主要特点

  专项实施方案的主要特点有:

  (一)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2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工业领域14个、农业领域5个、社会发展领域7个,内容设置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了以纺织、皮塑、化工、汽车、机电等为代表的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以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纳米、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环保、防灾减灾、新能源、节能、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农业新品种、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等基础行业。各专项都将目标瞄准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和重大工程实施中取得显著成绩,使我省在相关行业的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突出主动设计,加强技术集成,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对若干重大技术领域进行攻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根据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省企业、科研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进行主动设计,在项目选择和目标设置上做到定位准确、方向明确、目标可行,力争突破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三)体现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专项实施方案不同于一般的项目指南,包括了攻关的主要技术方向、预期实现的技术和经济目标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科技资源整合、项目安排、工作进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任务和目标都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重大、重点项目上。

  (四)重视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资源允许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利用技术集成和产业关联上的优势,加强集成创新,将单项技术组合发展成为新的集成技术,抢占发展先机。积极引进和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五)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跨单位联合协作攻关。将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纳入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企业的研究开发,同时主要承担研发阶段和公益性的项目。

  (六)实行滚动安排、动态调整。专项实施方案将根据形势发展和项目实施进展,实行滚动安排、动态调整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边调整、边完善。“十一五”期间如有新的重要技术或产业发展,相应专项也可以做较大的调整,或新增相关领域新的重大专项。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2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预计可攻克2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1900个新产品,完成500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培养人才9500名以上,专利和授权达到3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0项,发展壮大700家创新型企业,实现新增产值2600亿元,利税300亿元,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战略产品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具体目标:

  一是在工业领域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在纺织、医化、机电、材料、通信等我省支柱产业中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使我省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为201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两番达到10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农业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保障体系,确保我省基本成为农产品安全无隐患区域。

  三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节能、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取得突破,循环经济示范和推广成绩显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关键指标达到国家要求。传染病、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科技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四是涌现出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为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在专项的组织实施方面,明确了专项组织实施形式、专项责任制度、项目申报程序、立项论证制度、经费使用办法等;在监督管理方面,提出实施专项项目经费预算审核制度、项目监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制度等,以切实加强专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绩效。

  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

  ——浙江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专家解读

  (一)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陈 智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结合我省重大和高发疾病的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针对重大传染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代谢病、职业病、出生缺陷、危急重病等重大和高发疾病等进行攻关,重点研究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控制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等。在“十一五”末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一批临床急需的产品。

  【核心解读】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计划到2010年,解决5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获得6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设10个以上示范基地;向全省推广应用20项以上临床示范技术;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3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培养和造就20名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性专业人才和100名以上后备学科带头人。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我省重大和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水平,使病毒性乙型肝炎、心脑血管病、肝癌等常见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重大出生缺陷率、眼病致盲率、青少年近视眼发生率等显著下降,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力争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

  (二)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陈云敏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省更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随着我省人口、资产密度的迅速提高,自然灾害对我省基础设施,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已经成为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之一。

  【核心解读】“十一五”期间,本专项将针对我省主要自然灾害,在气象灾害、台风灾害、洪涝灾害、风暴潮和涌潮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6个重点领域,依托重大工程实施6个左右重大项目和40个左右重点项目,攻克6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获10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建设40个以上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为我省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目前占当年GDP的3.3%降低到1.0%左右,显著减少同类灾害人员伤亡数,使防灾减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构建我省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争取建成一个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进步,并扶植3~5家防灾减灾科技型企业,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三)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陈英旭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水体污染与水资源问题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水体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本专项以我省水环境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点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重点在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技术、湖库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并进行典型流域或区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建立流域水污染综合控制与水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技术体系,提出解决我省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

  【核心解读】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计划到2010年,实施20个左右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项目,110个左右重点项目,解决100项以上关键技术,获得10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设100个以上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我省水环境污染防治,为2010年实现全省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1%以上,省控断面III类以上水质达到62.0%以上,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生态安全得到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四)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严建华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省固体废物的种类和产生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

  【核心解读】实施方案针对当前我省亟待解决的固废处置问题及难题,提出解决我省“乡镇生活垃圾高效焚烧及综合处置技术,污泥干化、焚烧及综合处置技术,危险废物的热解焚烧及无害化综合处置技术,病死畜禽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综合处置技术,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弃物及土壤的综合处置和修复技术,废旧家电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再生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固废处置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及污染物环境迁移分布规律”8个重大技术问题,设立了乡镇生活垃圾高效焚烧技术及设备研发等17个重大、重点项目指南。本专项积极支持我省科研、企事业单位提出符合项目指南要求的项目申请,攻克我省急需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关联度大、市场急需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专有技术和产品,获取相关发明专利,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的支持。

  (五)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潘德炉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院士、研究员

  【专项背景】本专项以解决制约我省沿海及海岛地区发展的水资源瓶颈为目标,以创建海水利用产业链为主线,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两个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关键装备,形成我省相对完整的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产业链,保持我省在海水利用方面特别是海水淡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形成海水淡化人才和技术高地。

  【核心解读】本专项主要支持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开发,一是海水淡化大规模工程技术的开发,为我国实施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为沿海地区大型工程和区域供水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根据我省海岛众多、对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需求较大的特点,重点支持各种型式的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制备技术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的海水淡化装置,船用及移动式海水淡化装置;三是支持海水淡化关键设备与部件的开发,重点支持全国产化的中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发、系列反渗透海水淡化膜元件、中型能量回收装置及高压泵的开发,形成我省完备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四是支持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以浓海水利用为突破口,通过以海水为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五是支持膜法微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重点支持纳滤和超微滤膜元件的开发、各种新型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及装备的开发,改善我省微污染水地区的水质。

  (六)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计建炳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石油等价格低廉的一次性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无限、二氧化碳排放少和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我省一次性能源缺乏,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由于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产业发展历史较短、技术水平偏低、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高,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核心解读】本专项围绕我省“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研究和开发大型风能发电装备、风电场技术和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在工业和农村种养殖场规模化利用技术、秸秆、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生产气体或液体燃料技术,农村种养殖场沼气规模化利用技术,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高效发电、常规水电高效利用和无人看守小水电站技术、浅表地热能利用技术等5个方面的技术领域组织攻关。

  通过本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有效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15项,培育重点企业10家,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水能等领域形成产业化示范工程15家以上,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新产品120个以上,专利申报和授权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以上;培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与管理人才等650名。

  (七)高效节能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谢开炎 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工

  【专项背景】节约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大、需求增长快,已成为能源消费大省,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紧缺日益突出。因此,组织实施高效节能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攻克若干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加速设备节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核心解读】本专项在煤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关键设备、工业炉窑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与关键设备、分布式能源、能源梯度利用和多联产技术、电力拖动系统节能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高能耗行业综合节能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关键共性技术与集成示范、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新型照明光源及其控制驱动节能技术与推广等8个重点领域组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实现“十一五”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约束性指标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本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对浙江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争取达到25%;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50项,培育重点企业40家以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的节能率达到50%以上,新建建筑示范工程的节能率达到65%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关键共性技术100项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达到1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项以上;新增产值80亿元,利税16亿元,对本专项完成的技术成果进行示范和应用推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绿色化工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沈广尧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原副厅长

  【专项背景】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涂料、油墨、助剂和中间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省份,产业规模与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6年仅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就达125亿美元,其中浙江省约占全国的25%,在国际市场上的成长、作用及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但同期废水排放量达到近4亿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省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化学反应路径和方式设计欠合理;有毒有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用量较大;催化技术、分离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落后;能耗、资源浪费较严重,安全和环保隐患较大。解决这些关键共性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研究、开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最终实现化学反应、生产过程及产品等的绿色化。

  【核心解读】绿色化工技术专项拟结合我省化学工业特色和发展需求,选择化学反应方式、介质和路径的绿色化设计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溶剂和催化剂的替代技术,新型催化剂开发和高效催化技术,新型高效分离、提取及过程强化技术,重大绿色化工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等5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攻关。通过5个重点领域中的攻关,可突破绿色化工关键共性技术60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联度大、市场急需的绿色化工新产品60项,预计申请专利90~120项,年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我省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化工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改造和产品档次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我省的化工生产安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污染减排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现代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郑 强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浙江省是纺织大省,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近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纺织行业利润位于全国首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7%左右,是全省盈利总量最大的工业行业。但置于世界纺织总体格局中,我国还不是纺织强国。当前我省纺织服装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失衡,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明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足等。

  【核心解读】“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低耗、低排、高效生产,推动“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加速转变。具体地说,围绕纤维材料、织物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以先进的纺织装备为保障,提高原料、高档面料技术水平,突破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环保和生态纺织品。

  本专项设置四个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新型功能性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制备技术、高档纺织品和特色纺织品加工技术、高效环保节能降耗印染后整理技术、先进纺织服装装备。通过实施100~150个项目,预计突破200~25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国家专利200~300项,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利税15亿元以上。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

  (十)重大机电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杨继隆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机电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础装备的产业,它的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业、国防、农业等的发展和提高。经过“九五”、“十五”的建设,我省已成为机床制造大省,工业汽轮机、大型空分等重大装备处国内主导地位,制药设备和泵阀产值已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我省机械制造业能为国家重大工程配套的设计、制造能力不强,数控机床主要以中低档的经济型为主,多数机械产品档次还偏低。

  【核心解读】本专项将通过对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高精度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结合我省区域特色产业,研究光机电集成技术及其应用,使60000Nm3/h及以上的特大型空分设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研制出5~6类大型中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地铁盾构机、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配套设备以及研发具有特色优势和潜在技术优势的装备如硬脆材料特种加工装备、机电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等,产生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成果。为我省在2010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2500亿元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培育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示范企业100家,培养重大机电装备高级人才600名;获实用新型专利300项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建立和发展1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

  (十一)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俞小莉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本专项旨在引导浙江汽车产业尽快摒弃“低成本”战略,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性价比,创造全球竞争优势。在整车产品开发方面,重点鼓励开展有关正向开发流程,共享平台技术,现代设计分析和试验方法,以及集成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综合性能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攻关;在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方面,重点鼓励开展有关电子化、智能化产品技术,部件产品模块化设计开发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应用技术,与整车产品同步开发技术,面向大批量生产的制造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攻关。

  【核心解读】专项将通过突破整车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提升浙江省轿车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水平,开发出自主品牌的中高档轿车;同时推动中高档客车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快推进吉利轿车、青年汽车和万向电动车成为民族品牌汽车;通过突破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推进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汽车电子产品、部件总成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产品的份额,提高一级市场的配套能力。

  力争在专项实施期间,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100项以上,相关专利申请和授权达到500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研制10款以上整车产品、80个以上零部件产品,新增产值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以上。

  (十二)高档皮塑加工技术与装备

  专家组组长:方征平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皮革塑料工业是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皮革和塑料制品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皮塑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日趋严重的绿色技术壁垒。我省皮塑制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强;生产过程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排放的废水、废气、含铬污泥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高效、精密和成套大型皮塑装备难以满足现代高档皮塑制品加工要求,主要依赖进口。

  【核心解读】本专项围绕“十一五”期间我省皮塑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聚集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在高性能塑料改性专用料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塑料生产技术、高品质皮革生产技术、产业用皮塑制品生产技术、清洁化制革技术和废弃物处理和回用技术、皮塑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组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达到皮塑制品的高品质化和皮塑行业的降耗减排的目标,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提高我省高档皮塑制品的比例,促进产品出口,提升我省皮塑行业的整体水平,保持皮塑行业的国内领先地位;在重点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皮塑行业的清洁化生产,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50~6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以上,并在20家企业推广应用,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年增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元以上。

  (十三)网络、通信技术及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陆 堪 省信息产业厅 教授级高工

  【专项背景】国家在新形势下适时将“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07年底正式通过其实施方案,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省是国内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大省,具有良好的研发和应用基础,特别是在通信与网络终端设备、光电器件和通信专用模块、通信与网络服务运营等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但是在网络与通信系统设备和核心技术上,我省距离先进省份尚有差距。通过设立“网络、通信技术与装备重大专项”,将促进我省网络和通信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核心解读】本专项将重点支持开展移动通信系统与智能终端设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设备与应用、光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及系统、通信和网络关键功能器件及模块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使我省在通信和网络系统及终端设备、技术上稳定地居于国内前列,扶持10家以上具备技术创新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突破50项以上系统关键技术的瓶颈,促进我省网络与通信上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

  (十四)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项

  专家组组长:胡扬忠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工

  【专项背景】我省多媒体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数字音视频监控、数字电视、数字家庭、移动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处全国先进水平,在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杭州已经成为全国数字音视频监控产品中心,已基本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大量应用,这给我省的多媒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专项的实施,将在推动我省多媒体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保持并扩大我省在多媒体领域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解读】本专项的实施,将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保持并扩大浙江省在国内数字音视频监控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省内数字音视频监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数字音视频监控产业基地。在数字视频智能监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监控用数字视频编码和存储及检索技术、数字电视技术与应用三大领域,制订针对视频监控特点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与标准、研制更高压缩性能及具有智能视频分析功能的网络摄像机和DVR、专用网络视频存储设备、数字电视发射与接收设备等核心关键技术。

  (十五)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专家组组长:陈 纯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产业。中国制造为本土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将面临全球性的竞争。我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我省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软件产业总量较小,软件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专项实施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快我省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重点扶持10家产业化的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型企业,其中3家公司的年技工贸总收入争取达到亿元以上。

  【核心解读】本专项实施将通过支持面向产业应用的创新芯片产品开发,使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得到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今后五年,重点在基础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与嵌入式CPU、数字音视频与多媒体芯片、射频与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模块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将着力提升以系统芯片(SOC)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水平,重点开展数字电视传输与数字音视频、高性能嵌入式CPU与DSP、射频与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模块等方面的集成电路技术与产品开发。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收入翻两番,产业规模及行业影响力位于全国同行前列。

  (十六)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专项

  专家组组长:刘 旭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元器件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和集成化问题日益被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我省的电子元器件及应用技术产业,随着世界电子制造业的大调整和我国台商的“西进北移”,已发展成为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核心解读】本专项重点在应用电子技术领域,采用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相结合的途径,解决电子产品集成创新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现代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性能的电子应用技术与系统,提高我省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技术附加值,避免贸易摩擦与技术知识产权的纠纷。

  在电子元器件领域:重点攻克元器件制备的关键工艺和技术,特别是针对我省重要的特种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核心工艺技术。解决我省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产品设计、制备、检测等重大关键工艺与技术。提高电子元器件产品的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在光电子器件与传感器领域:通过专项的实施,瞄准光通讯,光显示与光电检测传感技术,解决面向信息集成的新型传感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元器件的产品高效开发周期等技术难点,发展数字化与网络化传感器及核心共性技术。

  (十七)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柴贤龙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专项背景】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大科技计划专项是在国家批准沪杭高速磁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设立的。由于磁浮交通列车与轨道的无接触悬浮,使得列车运行速度只受空气阻力和电磁阻力影响,有望与飞机相媲美,其最高速度可以超过500公里/小时,且具有同比速度能耗低、安全舒适等优点,是当今世界地面交通速度最快的客运交通系统。规划中的沪杭磁浮交通线全长175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105公里,沪杭全程运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且磁浮列车运行速度不到4分钟即可加速到450公里/小时,有力地促进了上海与浙江的交流。

  【核心解读】磁浮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牵引供电、运行控制四大子系统,主要有16项核心技术。其中,线路轨道三项,车辆系统四项,牵引系统六项,运行控制技术三项。磁浮交通系统体现了传统电力牵引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本专项配合国家863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在充分发挥浙江省磁浮交通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期望在长定子轨道梁、高压大功率供电及保护装置、大功率列车牵引装置、磁浮车辆部件制造技术、列车控制和检测单元技术等有所突破,从而引领我省磁浮交通建设的产业链,培育一支磁浮交通系统建设、维护和运行的队伍。

  (十八)100万伏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包建强 浙江省电力公司 高级工程师

  【专项背景】电力是国民经济命脉,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我国电力能源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负荷又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需要利用特高压进行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按自然传输功率计算,1条特高压线路的传输功率相当于4~5条500kV超高压线路的传输功率,这将节约宝贵的输电走廊,大大提升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大国在特高压电网建设进行了尝试,有一定的经验。按照国家规划,预计2008年前后将建成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到2010年前后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将初步形成。

  【核心解读】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是国家电网规划中特高压电网的主要受电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交流1000kV电网将在安吉境内落点;直流±800kV电网将在金华落点。我省是电气设备制造大省,但在超高压、特高压电气设备制造方面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专项就特高压输变电系统设计技术、相关装备制造技术、电网运行状态监控技术进行攻关,引导有实力的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参与超高压、特高压电气设备的研究、制造,加快浙江电气制造企业的结构调整,为我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持。

  专项预期将突破关键共性技术50~80项,取得新产品50~80项;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获得专利30~50项,其中发明专利10~20项;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1~2项,培育5~10家示范企业,带动并逐步形成相关产业链;预计可为我省带来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在50亿~80亿元以上,从而为提升我省电力设备特别是特高压电力设备的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浙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九)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专项

  专家组组长:沈广尧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原副厅长

  【专项背景】纳米技术是目前国际竞相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美、英等发达国家都将纳米技术作为本国科技发展战略领域之一。我国中长期发展纲要也将“纳米研究”列为未来15年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十五”期间,我省组织实施了“十五”纳米专项,重点突破我省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纳米科技攻关队伍。目前,我省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核心解读】本专项拟选择能源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型纳米材料与技术、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微纳光电材料及器件以及纳米科技发展支撑条件建设等四个方面作为实施重点,下设27个攻关方向。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将解决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与推广应用、微纳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制备新原理、新工艺及新技术等三大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领先的纳米专有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十)生物制药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陈国神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

  【专项背景】到2015年,我省制药业要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制药技术,并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生物医药相关的产业群,从而提升我省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实现医药工业跨越式发展。

  【核心解读】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开展新型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手性药物、传统小分子药物的工艺改造、生物分、离新技术和生物过程集成化技术、生物诊断试剂和核酸类药物等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使上述几个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通过专项的实施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研制出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解决8~10项生物制药技术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申请或获得50项以上发明专利、制订10项以上国家标准;

  (2)形成5~1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型企业、形成1~2家产值50亿元以上的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型企业、形成5个发酵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争取建立1~2个省级生物制药方面的平台;

  (3)培养专业研究人才100人以上,培养专业生产技术人才500人以上;

  (4)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生物药物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递增1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二十一)中药现代化专项

  专家组组长:于涟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原副厅长、教授

  【专项背景】中药现代化研究重大专项针对中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力争通过本专项的实施,我省中药产业在医药工业中的比例从现有的10%增长到20%,中药及相关产业总量达到200亿元,使我省中药产业总量和综合竞争能力位于全国前列。

  【核心解读】本专项主要支持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开发:

  1.中药材生产关键共性技术。中药材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技术;新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

  2.制药装备关键共性技术。中药高效节能设备研发技术;生产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中药生产过程分析技术等。

  3.高效特色中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炮制技术;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工艺技术;中药新药创制技术;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

  本专项拟实施的重大、重点项目:

  1.重大项目:浙产重要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高效节能提取、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药新产品研发和二次开发研究,中药有效部位或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中药安全性评价核心技术。

  2.重点项目: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高效节能制剂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及装备研发。中药保健品等研究开发,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技术研究,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的二次开发研究和提高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二十二)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程式华 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员

  【专项背景】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需求。在人口压力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省主要农作物种业同时面临品种质量、数量、育种技术和产业化的挑战。专项围绕建设种业大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品种和品质、增加效益为中心,全面提高我省农业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核心解读】本专项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产品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重点开展水稻、蔬果、生猪、家禽、奶牛、渔业、能源林、工业林、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植物等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利用,突破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新技术,加强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创建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推广应用,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以实施重大攻关项目、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为抓手,组织和整合全省农业品种资源。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融合,选育优质、专用品种,并结合新品种的繁育、中试、示范、推广,依托产业化,推动我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向优质化、专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我省种业的跨越发展。

  (二十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程家安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本专项以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贯彻“从农田到餐桌”或“从围栏到餐具”全过程控制为思路,从“终端控制”为重点转变为“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为重点,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密切关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贸易技术壁垒,跟踪国外先进标准和监测技术的同时,采取自主创新为主和积极引进为辅的原则,以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平台和FAO安全农产品参考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与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源头控制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生产技术规程制订、标准修订完善及成果应用转化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综合集成我省优势农产品(水稻、蔬菜、茶叶、畜禽奶、水产品、食用菌)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构建我省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保障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源头控制,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核心解读】本专项从共性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两方面,围绕构建产前安全环保型生产投入品、产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控制、环控农业技术、安全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筛选和应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安全农产品标准与检测技术等专题研究危害生物灾害预警和控制技术、气候变暖的应对技术等研究,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环境的安全水平。

  (二十四)农业生物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吴平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我省经济发达,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利用农业生物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增加农业效益,减缓环境压力是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和农业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农业生物技术也将成为本世纪解决食物安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全面推动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特实施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项。本专项以解决制约我省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实用化、产业化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技术瓶颈,建立通用生物技术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食品工业,增强我省动植物生物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核心解读】本专项围绕构建农业生物基因、细胞、酶(蛋白质)、发酵四大工程技术体系,培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以农业生物基因资源高效发掘技术、高效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农业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物“二料”(肥料、药品辅料)、“三药”(农药、兽药、鱼药)、“五剂”(食品与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生长调节剂)、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材料、林业与海洋生物技术为发展重点,以实施重大攻关项目、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为抓手,组织和整合全省农业品种资源。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融合,选育优质、专用品种,并结合新品种的繁育、中试、示范、推广,依托产业化,推动我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向优质化、专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我省种业的跨越发展。

  (二十五)工程农业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应义斌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工程农业技术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科学为农业、农村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服务的工程科学技术,是现代先进工业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结合点,是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核心保障。目前我省人均耕地面积约0.035hm2,低于粮农组织(FAO)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世界耕地警戒线水平,且农业发展受气候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广泛应用工程农业技术。

  【核心解读】工程农业技术专项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农业特点,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增值与生态安全为目标,重点支持多功能农业装备、农业新材料、工厂化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等五大领域的科技创新,通过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培育工程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及科技企业,提升我省工程农业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层次,并在上述五大领域的自主创新、系统集成研究及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省工程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我省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二十六)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专项

  专家组组长:叶兴乾 浙江大学 教授

  【专项背景】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级农产品通过加工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农业副产物通过加工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得到十分有用的各种功能性成分。“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以充分发挥我省制度创新、市场导向、民资丰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投入,突出特色,集聚人才,解决制约我省农产品高效利用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加工新产业,实现以技术的跨跃式突破推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解读】本专项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重点开展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食品工程基因技术与重组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食品杀菌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与流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农产品加工专业科技园(基地)和科技企业为载体,以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值加工和产业提升为重点,以发酵工程及其产业、保健功能成分和药用辅料及林特制品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装备研发为突破口,推进畜产、水产、果蔬、林产、粮油大宗特产5个领域的科技产业的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公告 00009 我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隆重公布 2008-1-18 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4;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5;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8;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9;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6;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7;浙江日报000092008-01-18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