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 精益求精
大山女儿徐爱华的情怀
山里,有这样一把剪刀
裁开的是七彩面料
缝合的却是五湖四海
山里,有这样一只熨斗
斗中堆着原始的木炭
山里人用热情点燃
那通红的炭火,正是
一颗赤诚之心
山里,有这样一台缝纫机
靠昼夜不息的奔跑
痴情地做着“黛琳娜”之梦
终于,在山外
不!在国内外
传遍了“浙江华联”的友爱
——代题记
一方“爱”的天地
与她打过交道的人说,她是个有情有义更有爱心的好人,好就好在她普通又不普通,平凡又不平凡。
身后,墙面上挂着一幅清新淡雅有禅意的山水画;正前方是一个宽大明亮的落地窗。窗外,远处是会稽山脉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峰峦,近处是一条流淌着悠悠鉴湖水的浙东古运河,河那边是一座生生不息2500年的绍兴古城。
寒冬的天,时阴时晴。但,潮乎乎冷丝丝的空气中,显然已经能闻到千家万户忙忙碌碌准备着过大年的那种味道了。透过朦朦胧胧的乳白色窗纱,我的心情随视线聚焦在一幅画与一张办公桌之间——皮椅上坐着一位文静端庄正在接听手机的女士。只见她,一头齐肩乌黑的秀发,一双智慧灵动的眼睛,一副微微含笑的面容,给人以亲和大方的印象。曾听与她打过交道的人说,她是个有情有义更有爱心的好人,好就好在她普通又不普通,平凡又不平凡。
她就是现任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
“喔!伢在伊王坛厂里打水扫地十多年了,从未喊过啥个徐厂、徐总、徐董,伢车间里老老小小,要么喊伊爱华师傅,要么就喊伊爱华姨娘!伢介叫习惯了,蛮亲热,就像一家人一样!”
呵!年过半百的王坛镇王坛村女工章盘清,放下扫帚,掸掸袖口上的灰尘,高着嗓门进门对我说,一定要我这个笔者为她写上这一笔。我出身农家,心底里涌动的东西是与他们同样朴实无华的情愫。尽管我口上还是喊徐爱华为徐总,但我知道这理应客套的称呼背后,也包含了集团公司普通员工亲切称呼她的意思。
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她父母在生下排行老六的她时,一个“爱”字已牢牢地与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她放下手机的同时,起身上前与我招呼握手。一会儿,当我从她手上接过飘着暗香冒着热气的一杯清茶后,我记下了她说的这样一番话。她说,她出生在绍兴县南部山区的稽东镇,记忆中的村子是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从山下仰天老远地望去,肯定在半山腰上,她们家的几间老屋也就藏在大山深处的皱褶里。翻山越岭走惯了山路的徐爱华,此时此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底。
抬头是满眼的蓝天白云,低头是满目的青山溪流。自幼靠吃玉米杂粮长大的徐爱华,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美好世界。王坛镇有闻名遐迩的“舜王文化”,历史悠久的舜王庙,一直以木雕、砖雕、石雕的精美饮誉中外。渐渐地她的内心里有了一个“爱美情结”。当时,跨进学校大门后,她就想,自己能把书读好,才是同学心中最光彩美丽的人。她追求着做这样的人。于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次考试的结果她总是非同一般,期间还轻轻松松地跳过级,15岁那年就在稽东中学高中毕业了。当笔者要她给一个成熟的说法时,她回答得很平常。她说,她非常热爱家乡那一方美丽的山水,那里的乡情乡音一草一木常常进入她的梦乡,家乡如此让她厚爱,那她拿什么才能回报家乡呢?原来,是一个简单的反问,竟然让人一下明白了课本上找不到的东西。
“浙江华联”是一方充满“爱”的天地。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浙江、江西、贵州三省联合开展的“阳光工程服务老区特别行动”在浙江省绍兴县正式启动。计划通过定向培训的形式,由江西、贵州两省从革命老区组织万余名农村劳动力。“浙江华联”是这次与“阳光工程”直接对接的单位之一。在革命老区首批农民转移就业启动仪式上,徐爱华深情地说,通过培训的老区农民,朴实无华、吃苦耐劳,作为用人单位,非常高兴能招聘到这样的员工。她一定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善待他们。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来自江西瑞金的刘冬梅曾对笔者说,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家门,徐总的话让她觉得很幸运也很激动,表示今后一定以厂为家。
老家在安徽农村,至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汪义东,是不少已在“浙江华联”筑下爱巢的代表之一。他父母在十年前就因病离开了他们兄妹三个。为了让生活好起来,他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当他最后来到绍兴王坛,成为徐爱华企业里的1名熨衣工。每月20日,当他手拿两千多元的劳动报酬时,总是高兴得双眼眯成一条缝,精干的个子仿佛有了成吨的力气。
他说,爱华师傅就是他的大家长。
原来,汪义东已在王坛成了家,还成了王坛的女婿、三岁孩子的爸爸了。他的妻子蒋燕与他是同厂的工友。他俩说,他们永远记着结婚那天,是谁担当起男方主人家的角色,是爱华师傅早早给他们备好一溜儿前去迎亲的婚车,用她自己的专用车,给他们作主婚车,还专门安排出22名工友当伴郎伴娘。婚礼上,那大大的“红双喜”字,将新郎新娘的笑脸映照得透甜透甜。
为了省下一夜旅馆费,她只有一个念头——走!从城里到山里,八十八里路,一个钟头走十里,最多夜里十点前就能到家了。
一个“拼”的故事
一脸喜气的徐爱华,只要有空与人谈起办厂的事,她会说,这么多年过来了,有好多故事。如果把一个个小故事合起来,那就是一个“拼”的故事,这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啊!
故事还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讲起。那年,她十八岁。聪颖、纯朴、向往着山外精彩世界。机会终于降临到她身上,她在越南区工办招工中,以招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接着派赴上海市虹口区参加服装培训班学习的徐爱华,感受到了从大山深处到大都市的新奇。学徒期间,她看到上海人穿的衣着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感觉好漂亮。
人靠衣妆,佛靠金装。徐爱华认定搞服装这行当,很有意思。于是,学成回家后,她就向工商所申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又下决心凑了百把元钱,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准备了一把剪刀、一把市尺、还向人家借了一只用火炭的熨斗,又租下镇前西街三十号的两间破平房,第一次以店主的身份打出了“爱华时装店”的牌子。
开始时,为了把要招学徒的信息让四面八方的人知晓,她写了一页“爱华时装店招收学徒”的文稿,内容是“爱华时装店招收15名学徒,即日起报名,包教包会,学习时间一个月,学费15元,学不会的可以继续学二个月或三个月,不加收学费”。这天早晨,她迎着曙光,兴冲冲地跑到区广播站,恳请播音员给播一播,可是说了老半天就是不行。因为,那时的区广播站从来就没有播过这类内容。第二天,徐爱华还是去磨。最后,广播站被她的磨劲所感动,终于答应为她破例。徐爱华竖起耳朵,听着有线广播里自己的收徒信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末了,徐爱华硬要付给广播站3元钱服务费。这也可算是山里人的第一只广告。哪知,效果还真不错。一下子到“爱华时装店”报名的学徒就来了19个。她铭记着这1983年。
作为一个大山的女儿,这也是徐爱华在创业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开张这天,学徒一个个自带缝纫机向爱华报到,她开始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设计、裁剪、缝制。后来她从学徒中留下了6个,开始筹办服装厂。办厂首先要有业务,她跑东跑西抱着和气生财,赚点辛苦钱的初衷,为一些集体单位加工茄克衫工作服。尽管每次送货上门,拿回来的只是一点加工费,但这总会让徐爱华信心倍增。
“工”字型的王坛镇中路、镇北路、镇前街东街西,因此她有了打游击一样一次、二次、三次……五次、六次地搬来搬去的艰辛。今天,面对曾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夹缝中谋求生存的徐爱华,笔者倾听着她当时的暗暗发誓:即使吃最多的苦头,遇最大的困难,也要像生养自己儿子一样,办好这家山字号的个私企业。
她是艰难的,也是幸运的。有一天,她接到通知,说她租用的两间破旧平房上面要马上收回,然后新建一个敬老院。她二话没说,当天就搬。她与徒弟将厂里所有东西暂时挤到了马路斜对面的一间小屋里,这也是她家凑钱新买的一个铺面。只是这房子当时还没完工,墙面也是毛坯。徐爱华讲到这里,望了望窗外的蒙蒙细雨,眼眶潮湿了——
“没办法,只能咬咬牙挺一阵子再说。”
星夜,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刚刚腾空并开始拆卸的两间破平房里。仰望着上无片瓦的屋顶,数着乌溜溜的椽子,徐爱华连续三个难眠之夜,任银色月光默默地舔着两行晶莹的泪水。
晨曦,徐爱华刚跨出门槛,一张笑脸就迎了上来。他叫张东良,从工程兵部队复员回乡后,被安排在位于她服装店后面的越南区电管站里当站长。
“爱华师傅好!如有用得着我东良的地方一定随叫随到。”
电流般的话语,很有温度。徐爱华停下了脚步,四目相对,两颗善良的心就这样在一瞬间迸发出了爱的火花。
好的心情,很能提高做事的效率。之后的日子,他们的肩膀好像有了更大的负重能量。好事随之而来,快过年的时候,徐爱华接到上海一个建筑工地要她马上做126套工作服的业务,她与徒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为了节省劳动,布的原料成本,她的眼睛盯着的不是百货大楼里的布匹柜台,而是一些纺织厂家的积压库存。她一家家地又跑又问,几天下来,终于收买到了足够加工这笔业务的布料。于是,一间小小的弄堂屋里没了白天和黑夜,好几次徐爱华都是趴在缝纫机台上睡着了。一醒来,她揉揉眼睛,马上接着干。就这样师徒们心贴心地忙乎了十多天,活全赶出来了。徐爱华决定天一亮就出山进城,再坐火车把货直接送到上海工地上去。
“爱华送工作服来啦!”工地上的队员一个个急不可待地大号、小号纷纷试穿起来。队长笑眯眯地一声:
“爱华师傅,总共多少钱?”
“1751元。”
“啊!介便宜,侬会不会算错?”
“勿会错,每套13.9元,126套,我算过好几遍,就介多,我每套只赚你五角的加工费。”徐爱华边说边朝队长点点头。
队长不敢相信地说她价格太低了,本来他们到店里去买最少也要25元钱一套。徐爱华告诉他,主要是布料花了脚力,降低了成本。队长被她的生意经所感动,一定要多加她五块钱一套,可她就是不要。最后说,那就四舍五入14元钱一套吧,她还是不要这多加的一角钱。临走时,工地上的队员个个向她挥挥手,目送着这位绍兴的山里姑娘。
一大早坐火车回程的徐爱华,到绍兴后,去王坛的客运班车因是下雪天已停开了。为了省下一夜旅馆费,她只有一个念头——走!从城里到山里,八十八里路,一个钟头走十里,最多夜里十点前就能到家了。
冬夜,风如刀刮一样,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两旁是黑漆漆的山,路上越走越白,徐爱华走得有点害怕起来了。可在这深山野岭上是叫爹,爹不应,喊娘,娘不应的啊。她只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路。走着走着,她把去王坛的山岔口,走向了去王化的路口,等她走完十多里冤枉路后,再走到自己村里已九点多了。到家了,总算到家了!整整走了十一个钟头,浑身雪花的徐爱华这时推进家门,就抱着母亲呜呜地哭了起来。
早在十年前进厂的检验员王晓英,做过裁剪、搞过设计,今年刚满三十岁,是徐爱华的关门徒弟,如今已乐滋滋地当上了一个三岁女儿的母亲。她说,师傅深夜走雪路的事,也成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一笔精神财富。她还说,师傅从那一年后,就带领技术人员开始自己搞服装设计、制作了,公司生产的各类男女休闲茄克、长短裤、睡衣套、衬衫、时装等“黛琳娜”品牌系列服饰,远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区。本打算出国求学去的现在人民大学经济系读大一的弟弟,是师傅的独生儿子。师傅说,小宝贝临产前的五天,自己还要跑到柯桥轻纺城去进布料呢。师傅为啥能吃得了这份苦,主要是做事有一定要做好的责任心。轻声细语的王晓英这时指着一箱子师傅交给她的书,自豪地对笔者说,这本是十年前的《上海服饰》、这本是五年前的《国际服装动态》……原来,徐爱华二十五年如一日,她只要出省出国去总要带些专业书籍回来。另外,还总不忘记带点糖果、香水、服饰之类的小东西,让徒弟们也高兴地分享到师傅的一片心意。
一种“赢”的感觉
逃过一劫的客商万分感谢徐爱华。如果没有她及时“违约”,他将多损失七十多万美元。这位客商为她的诚信意识所叹服。
“你好,徐总!真的很高兴能与你接上头……”这时的徐爱华,其实一只手刚刚拿起手机,另一只手又拿起了电话。她知道电话的那一头,已听了几遍以《友谊地久天长》歌曲为背景音乐的一段标准普通话——品质驱动合作,诚信赢得未来,欢迎致电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厚德载物,精益求精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请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徐爱华接到了一份来自欧洲客商要求生产十八万件时装的订单。
说起这份订单,她还有一个有意“违约”的公开秘密。
那天,一位欧洲客商慕名拿着一批女式服装样品和图纸。双方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由于产品是夏季服装,客商要求“华联”在两个月内交货,如一方违约,必须承担风险。
“华联”赶紧组织生产,可几天下来,凭着多年积累的欧美市场信息,细心的徐爱华发现了问题:欧洲客商提供的服装款式,在当年夏季不大可能在欧洲市场畅销。
“是继续生产,还是停下来?”徐爱华犹豫了:如果不停下,明摆着客商要亏本;如果自作主张停下来,公司可能要承担违约的巨大风险。经过深思,徐爱华下了决心:“宁可承担违约风险,也不能让客户明着吃亏!”这样,公司只做了四万件女式时装就停止了这份订单。徐爱华一次次联系这位欧洲客商,详细阐述自己对欧洲女装市场的理性分析。当时客户将信将疑。不久,夏季的市场反馈信息很快就来了:交货的四万件女式时装投放市场后果然滞销。
逃过一劫的客商万分感谢徐爱华。如果没有她及时“违约”,他将多损失七十多万美元。这位客商为她的诚信意识所叹服。
“非典”时期,这位欧洲客商专门送来了一张两千万元的服装订单。令一年到头在忙碌中度过的徐爱华感慨万千。
润物细无声,当春乃发生。“浙江华联”因此在“创业、创新、创牌”的征途上,先后被评为“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全国青年文明号”、“浙江省国税纳税AAA级企业”、“浙江省诚信企业”、“省重点民营企业”等。企业还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黛琳娜”服饰品牌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徐爱华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女性”、“中国女性创业创新奖”、“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绍兴市优秀企业家”、“新世纪十佳绍兴人”、“绍兴县首届劳动模范”、“绍兴县十大杰出青年”、“绍兴县慈善之星”等荣誉;她还被推选为省十届、市四届、县十二届人大代表。此外,徐爱华还兼任了省、市妇联执委,绍兴县妇联副主席,绍兴县服装协会会长,绍兴县女企业家、工商联、个私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梅花香自苦寒来。光环背后的徐爱华,其实从内心里很想好好放松放松,甚至偷懒一段时间。现已取得经济师职称、研究生学历的徐爱华对退休的生活憧憬良多,比如和丈夫、儿子一道周游世界等等。但当她一回过神来,却又说“不知要到哪一天才会有这福气呢!”
为什么?
圆鼓鼓的脸,穿一件红呵呵长大褂的张素珍指着厂门口“在家里上班,为自己工作”的醒目标语,说爱华师傅是她们企业千余员工中的大家长(其中女工占到90%以上,仅王坛山区里的本地妇女就有三百多名),是她们妇女的贴心人、好姐妹。还说她有一副菩萨心肠,修桥、造路、救急、救难、助学、结对的善事、好事经常做。张素珍说自己已做了快二十年厂了,没有看到爱华师傅有闲下来的时候,不如自己倒常有些空闲功夫。如今,她儿子还在读大学,在爱华师傅的帮助下,城里的新房已给儿子买好了。她与老伴每月都有进账,再过几年,他们就没啥事了,双双每月可以领退休金享清福了。
前不久,徐爱华随一个经贸代表团考察加拿大,当她的合作对象lavienrose带着全家人等在下榻处迎接他们代表团一行后,又带他们看了其店铺已由原先的16个,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个,而且,所有货柜里都能看到“黛琳娜”的服饰品牌系列产品时,徐爱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愉悦和幸福!
她轻轻地对团友说:“这里才找到了一种‘赢’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