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用“换细胞、留结构”的方法,成功培养出全球首颗在体外可自我生长的活体心脏。他们计划把这种再生技术推广到多种器官,为众多排队等待移植器官的患者带去福音。
体外育活心
美国《自然—医学》杂志13日刊文,阐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团队这项医学突破。
研究人员首先从鼠尸中取出一颗完整心脏,去除其中不需要的细胞,保留心室、血管及心脏瓣膜等心脏结构,随后注入一只新生鼠体内未发育完全的心脏细胞。
他们把这颗心脏放入实验室的无菌培养皿中,4天后观察到它收缩,8天后心脏开始怦怦跳动。
论文把这颗心脏称为“生物人造心”。参与这项研究的哈拉尔·奥特说:“我们用生物自己的材料培育出一个新器官……当我们看到它第一次收缩,我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推及多器官
“伯纳德·奥布赖恩”显微外科学会负责人韦恩·莫里森教授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生物体外用组织培养出完整器官。”
“这说明,我们能够制造出一颗心脏,它不仅看起来像心脏、像(正常)心脏一样成长,更令人兴奋的是还能改造原有血管。”莫里森强调,这种血管细胞“再生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泰勒说,这种再生技术可以用于培养其他器官,事实上只要保持血液供给,任何种类器官都能培养出来,“按照这种理念(换细胞、留结构),你可以制出任何器官,肾、肝、肺、胰——只要你叫得出来的,我们都希望做出来”。
移植不再难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现有220万心力衰竭患者,但可供移植的心脏奇缺,而且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后容易产生排异反应,不得不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而这些药物若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肾衰、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这种新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可能。按照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团队的理论,如果把一颗心脏原有细胞去除后,植入待接受移植者的干细胞,再把长出的新心脏植入他的体内,“新心”会像他被摘掉的“旧心”一样被滋养、调整和生长。这样就能大幅降低排异反应,同时解决可移植心脏紧缺的问题。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明尼苏达心血管修复中心主任多丽丝·泰勒教授说,要把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还为时尚早。她计划在条件合适时用这种技术培育一颗人类心脏,“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用患者干细胞培养出一颗新的心脏”。
吴铮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