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民间艺术出现
越来越多新面孔
· 古镇年味浓
· 岁末,清一次家庭药箱
· 3万多件邮品捐献博物馆
· 免费为职校生当“热身教练”
· 适量晒太阳
对抗癌有益
· 散步有讲究
并非随意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北仑老农自发抢救,纱船、造趺
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民间艺术出现
越来越多新面孔

  本报北仑1月13日电 (记者 张品方 李月红 北仑区报道组 顾霄扬) 文化的种子在宁波开了“花”。最近,在北仑区穿山村,民间舞蹈造趺的第六代传人——80岁老人周德兴新收了10多名徒弟,更令他欣喜的是,在附近的梅山岛也开始出现造趺的“身影”。这意味着,流传了168年的民俗表演造趺后继有人了。

  不止是造趺,在北仑,纱船、马灯等近10种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活力,抢救它们的正是北仑农村的一群老年人。去年3月开始,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热遍北仑农村,太极协会、秧歌舞、艺术团等30多支农民文体队伍走村串户“巡回演出”,丰富的文艺活动,让农村的不少老年人看得“眼馋”,恰逢宁波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不少民间老艺人的绝活处于濒临灭绝的困境,于是,很多会一招半式的老年人重新拿起道具表演,“这些都是阿拉喜欢的,不能就这么失传了。”他们说。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从已经消亡的艺术开始。在春晓镇,乡村庙会流行的纱船已经有50年不见踪影了,81岁老人卢潮鑫和村里9位老人自费凑足2万元,打算复原古纱船。凭着记忆,2个月后,一艘集木、雕、漆、绘工艺于一体的大型纱船建造完成,老人们还组建了一支船队进行公开表演,10多场的精彩演出引起了全区轰动。镇文化站专门为他们成立了研究会,整理出一系列传统纱船文化。

  而一些濒亡的民间艺术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前几年,会表演造趺的只有周德兴一人。去年北仑区农民“种文化”活动开展以来,老周的造趺开始受到“追捧”,村里20多位老年人陆续向老周拜师,每天有模有样地练起步法来。最近,在这群老人的努力下,《穿山村民间舞蹈造趺发展史》编撰出来了,并新编了《孟丽君》、《春草闹堂》等20多种剧目。

  不仅是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开始“玩转”这些民俗文化,时尚新颖的点子为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前不久,在造趺表演会上,第一次有10多名年轻妇女加入到队伍中来,“女地伴扛着木天盘”成了造趺表演的新戏法。在慈岙村慈东社,20多位小学生组成的马灯队也已经小有名气。

  现在,这群老人有一个更大的愿望:把这些“复活”的民间艺术舞到北京奥运会上,“知道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民间艺术出现
越来越多新面孔
2008-1-14 48256F32002924A6482573CF0026EB6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