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永不满足、不断创新,使万向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从田野走向了世界。几十年来,我们逐步从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国际分工,到主导国际分工,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更大身手。万向虽然有了一点成绩,但无论长到多大,我们都不会忘“本”。今后,我们还会把更多的工业积累投入农业,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创业创新。
邱继宝:创业是怎么把企业从小变大,创业的时候想着怎么拼命造、拼命卖,而创新则是为了怎么让这个产品卖得贵。如果不创新,很难成为“百年老店”;如果不创新,就不会有“飞跃”。省委、省政府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我们飞跃也修改了《中远期发展纲要》,要在卖得多、卖得快的基础上,追求在全球卖得贵、卖得久。
蒋 明:杭氧承载着推进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任。在国内,杭氧设计制造的制氧机已代表我国最高水平,并跻身世界五强。实现创新,就不得不适应“改变”。即使企业因此不得不进入不熟悉的领域,不得不从头开始。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每一刻我们都要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同行。因此,不论这个改变有多痛苦,我们都要继续下去。
陈道荣:创新是华仪从小到大,直到实现上市目标的原动力。现在,追求创新仍然是我们企业的利润增长点。最近,我们成为全国第一个把风电机组出口到海外的企业,我们正在研发的1.5兆瓦大型风电机组,预计3月份就能出来了。目前,我们的创新日程排得很满,2兆瓦、3兆瓦的风电设备都在研发中。
竺士杰:我的技术创新,是凭自己多年操作经验,发现了传统操作工艺不足的地方,并作了改进,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能跟几位成功的企业家一起获得这个奖,我非常感动。我想,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用心,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李凤瑞:我的创新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为节油技术不断努力,我只不过在他们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小步。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一年之内能在全国推广了几十台锅炉。我的成绩属于大家。今天我的家人也来了,我是从内蒙古农牧区走出来的,感谢他们。
王建安:心脏衰竭是非常严重的病,我用新技术在国内第一个把干细胞打到病人身上,使病人恢复心脏功能。最初我们只能改善6%到7%,现在我的团队在研究如何让病人的心脏功能改善得更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创新对于我的工作非常重要。作为学术带头人,我的工作不仅限于常规治疗方法,还在于探索未来,怎样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杨献中:我从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转变成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这个转变使我更为深入地接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7年我被安排负责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本身就是为农民做出示范样本,更好地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应用农业新技术。希望新的一年做得更好。
李延军:在林学院搞教研,我们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的工作也是服务“三农”。如今,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但保护森林资源也越来越重要。浙江是世界上毛竹最大的产地,如果能用普通竹子替代木材,就能为靠山吃山的农民打开一条致富路。我们通过研究,解决了竹子“加工难”的问题,提高了毛竹的附加值,希望这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刘 斌:考古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很多人以为,考古工作就是挖宝,其实我们是在为保护祖先的文化做抢救的工作。能够获这个奖,是因为我们做了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所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感谢社会各界以及我们考古所的领导、同事。考古是一项需要积累、需要多方面支持的工作。我们的工作通常并不会很幸运。良渚古城的发现,也是在多年来大家发掘的基础上完成的。
夏盛民:今天我是代表七里乡5082名农民来领这个奖的。搞农家乐,我们在乡村休闲娱乐方面做了十个第一:有了第一本教材,第一个农家乐培训学校,第一个农家乐视觉识别系统,我是第一个拥有导游证的乡党委书记……我们的省级农家乐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三年增加了10倍,这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创业天地,希望全社会为农民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
沈元科:我从农村出来,闯到北京,出去有19年了。杭州大城市里的人不知道农村的辛苦。我的家乡山高、人多、地少,一个人三分地都分不到,只能到外面去闯,我爱人也很支持。我是个党员,党员要带头。可是以前我自己都是个“穷光蛋”,比乡亲还困难,怎么去帮助别人?后来,我在北京慢慢站稳脚跟,也带着乡亲一起到北京、天津去创业。只要肯创业,就会有希望。
章文琼:我是从永嘉小坑村里走出来的,看到村里非常穷,就想要改变。当时觉得可以捐一些钱,后来发现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就回去了。现在在村民的支持下,我们主要干了三件事情:一是以基础设施为重点,解决村民最需要的生活设施问题;二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带领村民致富;三是完善村民的保障体系。希望我们村会越来越好,村民会越来越富裕。
杨惠锋:因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创业还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我看到农民朋友种水稻什么的,心想是否能引进一个新的品种,能否效益高一点,我就引进了紫番薯。紫番薯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因此很受欢迎。自己种的不够了,我还登报向农民朋友求购紫番薯。今年,我们的紫番薯种植面积将再扩大600亩。
林军柱:我当渔民有30年,后来海上“讨生活”越来越难,要改善生活,就要改行。一次,我从电视上发现了种灵芝可以致富的信息,就开始干起来。开始的时候困难很大,但是现在一年比一年好了,去年我们卖了二三十万元的灵芝。现在,我种的灵芝还通过亲戚朋友卖到美国、日本、韩国。今年,希望很多人知道灵芝的好处,我们也要把灵芝卖得更远。
贺燕萍: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妈妈包的粽子,特别爱吃,毕业以后就想在这个传统行业中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来。我的粽子个头很小,每个控制在50克左右,有50多种。我想把粽子当作亲情、爱情、友情的寄托,比如象征爱情的玫瑰棕,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只要有菜谱存在,就有我的粽子存在。我还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当中,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陈宝华:起初是母亲烧菜的时候,把调料搞错了,做了一桌“怪味菜”,我开始有了研制简单化调料的想法。后来发现,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不会烹饪的人比较多,就觉得一种简洁快速的调味品是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的。目前市场上同类的基础调料品种不多,我的发明又特别简洁、快速,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顾渭忠:我发明河道废铁打捞器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虽然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是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做到最好。由于我的发明,桥梁施工单位、公安局都能用得上,市场无法估量。目前,我接到全国各地很多单位的问询和订单,感觉需求量很大,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把这做成一个产业。
张家榕:我老家在山区,回家要经过很多的山路,有一次过春节回老家,亲眼看到两辆车在转弯处撞在一起,车上人死的死,伤的伤,就想发明一个东西,能让司机清楚地看到对面有没有来车,避开车祸。金钱有价,生命无价。我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发明了闪光显示牌。发明让我细心地观察生活,对学业进步也有帮助,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邵必连:我是从安徽到浙江来打工的,当初自己掌握了抛光技术,考虑到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抛光,加上老乡多的优势,选择了抛光这个行业进行创业。现在企业订单不断,去年一年产值达到了七八百万元,我们一起创业的人,一年到头都没休息过。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外来人员也可以跟本地人一样,只要不断地努力,也可以得到收获。
(本报记者 苏靖 徐园 整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