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月10日电(马驰 于勤) “我们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这是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的日记。
就要期末考试了,由于怕成绩不好,小宇就把写过的日记让妈妈看。小宇在日记里写道:“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的人。班上学习好的学生,老师爱护,同学也围着他们,犯了错老师也不批评。我呢,班里有什么坏事老师都赖我,同学还乱告状,全是‘胡屠户’,甚至包括家里人。我要是考第一,你看吧,他们全都变样!”小宇告诉记者,他深知分数就意味着能否从家长那里得到心仪的运动服,能否被带去吃肯德基,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可一时成绩又上不来,于是陷入心情更糟、学习状况也更糟的恶性循环。
小宇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姓王,有20年教龄,《范进中举》这一课不知讲过多少回了。对于班级里学生的反映,她对记者表示,真没想到这篇课文会产生如此奇特的效果——竟有学生为此哭泣。
东北大学教育专家表示,现在已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孩子上了重点小学才能上重点初中,然后再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才有好工作、好未来。这造成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所有的期望都变成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