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台州资讯
3  4  
PDF 版
· 绘出幸福农村秀色丽景
· 经营好椒江的“大食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绘出幸福农村秀色丽景
——椒江新农村建设纪实
俞益成
  绘出

  幸福农村秀色丽景

  ——椒江新农村建设纪实

  文/俞益成 图/曹海军

  去年,是椒江新农村建设收获之年,先后获得全省“千万工程”先进单位、全省劳动力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区农办也先后获得台州市农办系统先进单位、台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农办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农村建设不仅使椒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使椒江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椒江区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葛寒敏向我们列举了一串数字:2007年,该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约14.26亿元,较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250元,较上年增长9.5%。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农人员的比例上升到85%,非农收入上升至90.5%。这串数字折射出椒江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生活在秀色丽景中的椒江农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那么,椒江农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变化一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椒江区的农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村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银行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改革,搭起一个现代农业的服务平台,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养殖大户提供融资、物流、信息、销售等一系列服务。2007年8月份,椒江区还组建了“农信担保公司”,目前担保发放贷款270多万元;10月底,又设立了“农资授信服务点”,目前授信担保50多万元。农资连锁超市,除为农民提供优质农资、帮助农户贷款外,还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田间指导等服务。目前,全区已有龙头企业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规模上农业生产基地25个,带动农户数扩大到4万多户。在政府积极扶持下,呈现出产业化组织不断健全,农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现代农村新形态。

  新农村建设还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良换代。在椒江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传统的农事景象。田园里是大片的塑料大棚,山地上是成片成片的果树。区财政设立了130万元的“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工程和农家乐发展、产业化扶贫项目等专项资金,推动椒江农业形成了杨梅、春大豆、大棚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农(渔)家乐迅速得到发展,不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轻松转行,找到了就业致富的门路,而且促进和培养了农民参与市场经营和竞争的意识。椒江区因势利导,确立了六个不同功能的休闲旅游区,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即风情海岛休闲度假区、山村农家休闲生活区、农家渔家生活体验区、历史文化休闲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培育发展了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4个农家乐品牌。在挖掘内涵、强调特色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大型活动,借力造势,做大做响品牌。目前,全区拥有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个;今年新培育了7个农家乐示范村(点);接待旅客18.56万人次,营业收入1530万元;农家乐经营户数发展到26户,有3000多农户直接从农家乐产业中受益。

  变化二 村庄像花园,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这是对椒江区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描述。“十百工程”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两项工程的推进,使椒江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该区申报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个。目前,已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7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68个。

  那么,椒江区是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呢?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是椒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决策。“三个集中”战略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人口相对集聚、社会事业共享、基础设施配套、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农村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房是个难点,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椒江调剂安排了700亩土地指标,且所有规费由政府承担(合计达2000多万元),破解了农民建房难题。治理水环境污染,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大工程。椒江设立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村清”工程、河道保洁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目前完成了河道第二轮保洁,疏浚河道达40公里,清除水葫芦等河道漂浮物达70万吨。同时,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配合改厕工作,全面整治畜禽粪便、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河沟池塘污染,着力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建立沼气池,生成可供使用的清洁能源。

  农村环境三分治七分管,椒江区建立“户集、村收、街道(镇)中转、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四个制度强化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奖励制度。对“村村清”工程,按先进村、达标村两类标准,以在册人口每人6元或3元的方式进行“以奖代补”;对为农村环境整治作出突出成绩的个人,进行奖励。二是培训制度。每村建立专业的保洁员、清运员队伍,对所有人员统一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三是岗位责任制度。将清扫区域划分出若干个地段,明确保洁员、督查员,并将其职责、照片上墙公示。四是督查制度。联合区级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对各地环境卫生进行督查。

  将整治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这是椒江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该区将这些成果与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吸引力,还给当地村民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利用整治成果,扩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战果。

  变化三 政府培训,农民就业技能不断提高

  “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农民自选单,政府来买单”,使椒江区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去年共培训12276人,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98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7674人,转移劳动力就业2445人,后备劳动力培训485人。

  椒江在农民培训工作中,主要是通过“二个注重”来提升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一是注重培训实效。从产业发展现状、培训基地的布局要求出发,对现有的各类街道(镇)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培训学校等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择优确定了6个设施完备、师资优良、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重点培训基地;通过培训部门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审查,培训学员对教学效果和教师责任心的评价,建立了培训师资库,实行区域范围内的师资资源共享;推行培训开班审核制度。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将开课的内容、时间、人数、授课老师等材料交农民培训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方可开班上课;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推行班主任坐班制、考勤制等有力的措施,有力提高培训的实效,保证“有所学,有所长,有所为”。

  二是注重转移就业服务。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力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企业下订单,实行对口培训。根据各地产业特色,重点推出了以海洋运输、机械和数控车床等近40个培训项目为内容的十大产业带动班;加强推介力度,举办船员培训结业典礼、技能展示会、劳动力素质培训篝火晚会等各类活动;每月18日举办一次就业推介会,积极为受培训学员就业牵线搭桥。

  今年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改善民生的一年。把握“创新强区、创业富民”两个着力点,更加强势发展农村经济,更加有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全区人民充分地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椒江区新农村建设又有了新的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台州资讯 00018 绘出幸福农村秀色丽景 俞益成 2008-1-9 浙江日报000182008-01-0900024;浙江日报000182008-01-0900023;浙江日报000182008-01-0900025;浙江日报000182008-01-0900029;浙江日报000182008-01-09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