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西湖读书节:让人优雅起来
· 从船老大到渔民画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人一直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近几年来,杭州市民人均购书量在全国各大城市名列第一,杭州市新华书店的年均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2007年11月,以“品味好书,品质生活”为主题的首届西湖读书节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三年计划”在杭州正式启动。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读书节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新闻事件?近日,记者对此作了一番采访。
西湖读书节:让人优雅起来
■本报记者 高丽敏 刘一丁 通讯员 周宇麟 刘秀杭
  2007年11月17日,以“品味好书,品质生活”为主题的杭州市首届西湖读书节在拱墅区图书馆拉开帷幕。与彩旗歌舞并进的众多节日相比,这一个节显得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而它悄然拉动的读书风潮,却让这一座素来优雅的城市,增添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芬芳书香。

  首届西湖读书节为市民准备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除了推荐100本政治理论、社科知识、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好书,让市民广泛开展共读好书活动之外,还推出了七大板块、多达十六项与之相关的各类活动:如杭州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已发布);启动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三年计划”;首批建设1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向民工子弟学校、儿童福利院、建设工地等赠送图书并设立阅读点;开展十大“书香人家”、“十大书虫”评比和读书节征文活动;开办“文澜大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名著赏析;杭州人文地理介绍、“品质之城”建设以及古都风采系列讲座等等。另外,能大大增加图书使用效率的“图书漂流”也在读书节期间进行了“首漂”活动。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开幕式上的提议“少一次逛街、一番闲谈,多看一本好书”,言犹在耳,笔者也了解到,在生活中不少人正切切实实地这么去做。这一个读书节,让人更加优雅起来。

  一个因书而温暖的家

  “书改变了我的事业,我的爱情,我人生的轨迹……”46岁的潘欢儿,是首届读书节被提名参加十大“藏书人家”评选的人员之一。谈起书籍时,他的语气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在他身后,是十几个柜子组成的一万多册藏书;桌上,是他新近写的十多册读书笔记。

  从纺织厂一名普通的挡车工到办起工作室的摄影师,书改变了潘欢儿的命运。潘欢儿还清楚地记得,他10岁左右时,父亲给了他和弟弟每人2角钱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潘欢儿买了两本连环画,回家后,却因此挨了父亲的责骂。但晚上看书时,那两本书带来的快乐完全抵消了责骂的难受。那两本连环画,潘欢儿至今还保存着。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书籍给潘欢儿的生活带来的,就是精神食粮芳香而纯粹的快乐。为买一本好书,他可以一掷千金。1998年,他辗转得知,有一本他关注已久的《中国电影图志》在上海影城销售,但售价并不便宜,要近700元钱,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痴迷书籍的潘欢儿没有多想,向朋友借来1000元后,和爱人一起乘深夜的火车赶往上海,买下了这本书,连同另一本书,花光了1000元。这一次,他和妻子足足花了五个月时间,才攒够书钱还给朋友。但为了爱书的知己,潘欢儿同样不吝惜珍贵的藏书。一次,一位朋友看到他珍藏的小说月报等20多年的杂志订本,很是喜欢,潘欢儿就送了一大批给他,足足有一千来本。

  潘欢儿对书的厚爱没有落空。书带来了爱情。那一年,一个来到他家的女孩看到他满屋的书,由衷地说了声“书中有你生命的一部分”,潘欢儿心里一动。第二年,这个爱书的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书带来了自信。2001年,单位调整,潘欢儿下岗了,他没有怨天尤人,因知识而充实的潘欢儿对生活很有“底气”。收集了数量浩大的电影书籍的他,先是办起了“潘欢儿电影艺术收藏室”。之后,利用多年学习的摄影知识,办起了“红马工作室”,专门从事摄影工作。

  书带来了朋友。如今,潘欢儿经常出没的几个书店,上至老板下至店员,都成了潘欢儿的好朋友。有了好书,他们会主动告诉他,给他留着。潘欢儿最初学电脑时,不懂怎么关机,一位因书结缘的朋友小郭,硬是在深夜从汽车东站打的赶到董家新村,帮他关机。

  如今,受潘欢儿影响,9岁的女儿也成了小书迷。每个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女儿都要去新华书店看书。现在,女儿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柜,里面放着她所喜爱的《格林童话》、《三毛流浪记》等。女儿说,她也要像爸爸一样,做个从小爱书、懂用书的“藏书家”。

  一群因书而有趣的人

  “十大书虫”的评选,也是首届读书节的活动之一。这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更有爱书迷书的白领中青年。书以奇特的魅力,吸引着这些年龄、性格差距都很大的人。

  “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叶水泉似乎并不为过。年近七十的叶水泉退休后一直保持着上图书馆看书的习惯。小小年纪就到建德的中药店当学徒的他,浸淫在药业一行已有40多年。退休后,不甘寂寞的他琢磨开了:“怎么样才能让一肚子的药草知识不浪费,帮助更多的人呢?”爱看书的老叶想到了写文章。

  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长年“泡”在图书馆里的他信心很足,查资料、看杂志,一百来篇介绍芦荟、金银花等常用植物药用的科普文章陆续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安卫生报》等报刊杂志上。兴之所至,老叶还学着吟起“啊,人参,你健康的笑脸,是对它最高的奖赏!”这样的“神农百草诗”,已经发表了近百首。南京的出版社还慕名而来,打算给老叶出一本配图书。

  和叶水泉这样的老书迷相比,少年“书虫”的劲头同样大。萧山的陆栎行就是个代表。这位就读于人民路小学四年级的小娃娃,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满足于家里的藏书,至今已在萧山图书馆借阅了两百多本课外读物。前段时间,和爸爸妈妈同游澳大利亚,小书虫陆栎行就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先是上图书馆借来两本介绍澳大利亚的书籍,爸爸还在家里给小家伙举行了一次“澳洲通知识竞赛”。到澳大利亚的一路上,陆栎行成了导游的好助手。导游的问题他总是抢着回答,导游的介绍他总会补充一些,有时还会挑出导游介绍中的漏洞,将它们一个个“修补”好。小小少年的渊博知识引来阵阵赞美、表扬,陆栎行充分享受了“书香之旅”的甜美。

  如今,这个小娃娃身上,已颇具传统读书人的风采:因为痴迷看书,趁休息空档溜去新华书店看书的他,几次害得爸妈好找;他会下象棋,曾获得萧山区和杭州市的若干奖项;他还参加了萧山图书馆的“古韵新声”培训,论语、唐诗、宋词念得倍儿溜……

  一间因书而芬芳的屋

  作为杭州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的文化中心主任,朱思甫是幸运的。在其他村为吸引读者而着急时,他却说:“我们已经拥有一支爱书的村民队伍。”朱思甫告诉我们,航民村的图书条件令人羡慕。图书室一间、期刊阅览室一间,还有一间电子阅览室。60平方米的图书室,拥有一万多册藏书,政治、历史、文艺、科技等书籍都不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期刊室里订的20多种刊物,不少是与当地经济紧密相关的,如《浙江农业科学》、《染料染色》、《现代纺织技术》等。朱主任告诉记者,除了本村村民,瓜沥镇航民集团的外地员工也是图书室的常客。他们爱看的书主要集中在经济合同、工农业技术等方面。村文化中心配合读者需要,每年都会更新相关书籍、征订杂志,图书室也越发受欢迎了。

  “现在,我们这里办出的借书证就有1500多本,‘一证通’让读者越发方便了。”航民村图书室的图书管理员吴宗菊介绍说。从前年开始,航民村成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一证通”服务点,图书可借阅的范围扩大,来的人就更多了。不少年轻人周末打篮球、玩乒乓后,都会顺道来转上一圈,借本书回家,如今这里每天接待浏览人数100多人次。

  值得高兴的是,像航民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已不止一家。在首届西湖读书节上,正式启动了杭州市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三年计划”。据了解,“三年计划”将在杭州农村原有的基础上,每年建10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三年时间内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将建成相当规模的文化活动室。届时,每个村的图书室将会配有2000册左右图书,辅以报刊杂志。图书由杭州图书馆为主进行流动配送,保证村民及时读到鲜活书籍。已设有100多个服务点的杭州图书“一证通”,将争取在三年时间内覆盖到全市所有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借到杭州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到那时,即使是偏远郊县的农民,也能坐拥‘城市大书房’了!”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何平自豪地说。

  受到浓浓书香熏陶的不止是杭州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同样是读书节的受益群体。在2007年11月底,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杭州市江干区,正式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图书借阅“一卡通”工程,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一卡通”工程,即在江干区的所有区、街道(镇)、社区(村)的公共图书馆(室),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可免费凭卡借阅图书。此次活动首先在凯旋街道试点,凯旋街道的2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即日起就可在街道的13个社区图书馆和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免费借阅书籍。2008年在江干区全区其他各街道全面推开。“今后,我们每年都将拨出适量金额补充书籍,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更多好书!”江干区文明办副主任姜文权表示。

  在“一卡通”的发放现场,记者注意到,读书的风气已悄然蔓延。“这下,我周末时就能读到更多好书了!我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来自丽水龙泉的景华小学学生王若琪举着刚领到的“一卡通”,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孩子周末想看书,我只能带他去庆春路购书中心翻翻,路远不说,孩子也很难把一本书系统看完。有了‘一卡通’,孩子周末有了去处,我们也可以趁机会看看流行书籍了!”江西人王志伟在景芳四区杂货店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高兴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西湖读书节:让人优雅起来 ■本报记者 高丽敏 刘一丁 通讯员 周宇麟 刘秀杭 2008-1-4 48256F32002924A6482573BB00132D41[A1-刘一丁≈B1-黄采君];浙江日报000132008-01-0400026;浙江日报000132008-01-0400025;浙江日报000132008-01-04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