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区“老虎灶”,也不单单是低收入群体省钱的一个地方了,一些其实条件不错,不想省这些钱的人也来“老虎灶”打水,除了便利,主要还是已经形成了许多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又省钱,又环保,又增加运动当做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这是现在社区难得的一个社会公共场所,每天打水成了每天的交际时间。
62岁的老程这辈子用了很长时间的“老虎灶”。他说以前单位办的“老虎灶”从来不缺人气,因为还有许多商业服务:周围的住家、打工的、做小生意的,也都是常客。早上,固定的“鸟友”们提着鸟笼遛到这里会合,晚上夜宵朋友在这里下象棋。没想到的是,一段时光在家里憋得慌后,有生之年他又重新用上“老虎灶”,享受到那种大家庭居“家”闹猛的氛围。
老程因为腿脚不方便,下楼走走,“老虎灶”旁凑凑还可以,要是提两壶水,就很吃力了。一开始是“老虎灶”的烧开水师傅王建中妻子项菊芬帮他灌满水,帮他送到家。后来,隔壁的邻居王根生知道了,每天打水的时候,就主动帮老程拎回来。
中午正在打开水的林阿姨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里这种帮来帮去的事情多着了,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大集体。”她说,本来村子就大,1500多户,原来很熟络的隔壁邻居,搬进公寓后,分散在60多万平方米的社区、四五十幢房子里,住在不同的楼房,爬上爬下也不方便,大家走动得少了,而住在隔壁的又不太熟,平时基本上也不怎么串门,刚开始大家都住得不习惯,说还不如当初在村里住得舒服。平时连聊家常的邻居也没有,有的还为烧煤饼炉放在楼道里相互间闹矛盾。自从社区办了“老虎灶”为大家服务后,大家慢慢都变了,在享受着社区的这份特殊福利之中,帮邻居拎壶水,有了交流和沟通,关系也要好了。
他们还告诉记者,这个老虎灶还带来个大的变化,就是社区居民打开水时自觉的排队行为,这也是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后的一大变化,连他们自己都不敢太相信。
作为烧开水师傅,42岁的社区居民王建中夫妻俩烧这台“老虎灶”已经3年了,他们的感受更直接。刚办起“老虎灶”的时候,大家也拥挤着争着打开水,特别是青年人,急冲冲地跑来打壶水洗把脸要赶去上班,相互间碰碰磕磕的,放开水时烫到别人的,为这些小事争吵的也不少。那时候,他们夫妻俩除了烧开水之外,还要维持排队的秩序,有时王建中还要劝架。但慢慢就有了变化,无形中大家都爱排队了,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光打水,社区里做其他事情也一样。
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需要一个环境。“从农民变成居民,这本来就不是户口本上改改容易,其他方面改起来很难,不那么容易。特别是一些习惯和观念。”社区书记周兴泉说:“但是也要看有没有这种促进改变的环境。”某种程度上,“老虎灶”营造了一个公共环境,起了作用。
当然,江二村的社区“老虎灶”之所以兴旺,是与他们从农居改变过来这个特殊性分不开的。换个大学附近的社区,哪怕水再便宜,也可能不会如此受欢迎。但是现代社区如何借助公共服务的提供,来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进而影响人际关系,是一个好想法。“老虎灶”也算是无意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