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土地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起从强化规划引导、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指标前置、批后监管、考核评价等相对完整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节约和集约用地正在成为我省缓解“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一把“金钥匙”。
土地规划“精打细算”
近年来,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越来越“精打细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说,现在全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空间发展条件,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分区,优化城乡居民布局和用地结构,有效遏制土地粗放式利用。近年来,我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这三大产业规划带内用地结构趋同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避免了区域内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越来越强。我省在注重用规划引导土地空间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推行以产业发展规划为目标的分类下达用地指标方式。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审批中严格把关,优先确保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此举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工业化初期、中期的代表产业用地占全省制造业用地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而工业化后期的代表产业用地比重则上升至39.7%。这意味着我省第一、二类产业用地比重逐步下降,第三类产业用地比重加大,土地供应向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朗化。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工业用地迎来“拍卖时代”
2006年9月,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童装精品园地一块面积10.7亩的土地,被温州一家服饰公司以710万元的价格竞拍得手。全省工业用地自此进入“拍卖时代”。
一年多来,我省在36个县(市、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通过专题调研、召开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等举措,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土地市场化配置比例不断提升。据统计,2006年全省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达1.48万亩,比上年增长6.5倍,金额达21.8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倍。
为了防止和减少区域间不良竞争而导致的土地粗放低效利用,我省建立了全省平衡的土地出让最低限价标准体系,制订了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调节系数,通过工业用地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布局的优化。目前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57个县(市、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高于部颁标准,其余均按部颁标准确定,总体价格标准提高了34%。
集约用地“各显神通”
位于富阳市洞桥镇工业小区的杭州新兴车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自行车配件的企业,占地面积17.6亩。因为受到土地要素制约,这家企业一直没能扩大用地范围,但企业这几年厂房面积却新增了3500余平方米。窍门何在?该公司负责人指着加高的厂房说,新增厂房都是靠加层得来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像“新兴”一样,借助加层来给厂房“扩面”,既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又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临海市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厂房“翻建加层”,其增加建筑部分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和配套费,“扩面”500平方米以上的,还给予每平方米10元的补贴;淳安县开发区130家企业中已有69家企业把原来“顶天立地”的单层厂房增加到两层。
杭州、义乌等地则对建设项目用地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指标管理。杭州对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指标要求的,一律不予供应土地;义乌规定人均村庄规划用地不超过90平方米,村民建造住宅要优先使用空闲地、老宅基地和荒坡地、废弃地……
此外,各地还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绍兴县对因用地者自身原因造成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约定开工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及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用地者必须缴纳相当于土地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复建;对逾期不复建或满两年未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2006年全省由此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74万亩,比上年增长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