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千里相连的经济命运 共享4000年湖州养蚕史
· “东桑西移”,
国家行动背后的大学使命
· 丝绸大国开启国际对话
“大学使命”看齐“国家战略”
· 浙江蚕丝业“向西走”
· 生态种养引导良性循环 “家庭织机”模式探索西部乡村发展
· 正在启动的大规模迁徙
一个产业的国家行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里相连的经济命运 共享4000年湖州养蚕史
  整个山背屯的人,都会唱歌。壮族姑娘谭向艳说,这不仅是她们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更成了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山背屯人唱的山歌,带着浓浓的广西地方韵味。覃简辉说,这个地方就是刘三姐的故乡。一个月前,他们唱着山歌收获了今年最后一批蚕茧。山背屯的养蚕季节从3月一直到11月,这要比湖州任何一个地方长得多。

  从今年起,覃简辉一家的经济命运,与金佩华联系在了一起。

  这位浙江大学资深的蚕桑学专家,眼下正以挂职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身份,极力促成湖州和宜州——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城市,在蚕桑领域的深度合作。

  宜州地处广西中部,位于柳州市与河池市的之间,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是黔桂两地的交通要冲。

  而在老一辈的浙大人心里,这个地处偏远的西部小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69年前,浙江大学西迁期间,曾在宜州办学,并在这里确定了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求是”校训,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也在这里写下了现在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这也让金佩华感到,似乎有一份使命感在驱使着自己。

  湖州的养蚕史可以推溯到4000年前,而山背屯的农民养蚕,才不过近些年的事。目前,宜州的桑园面积已与湖州全市相当,蚕种的发种量是湖州全市的两倍,但在蚕桑品种选育、种养殖技术方面相对落后。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不同,其产业链条很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波动幅度很大。而业内公认的,浙江在蚕种、桑种以及蚕茧综合加工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从广西省会南宁到宜州,有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近段时间,浙大的朱世强教授已经跑了4次。作为一所东部高校的地方合作处处长,他和宜州当地的许多政府工作人员成了熟悉的朋友。

  日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湖州市农科院已经合作共建了一所“蚕桑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以蚕桑新品种选育、蚕丝加工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研发方向。

  在这个“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向宜州辐射,推动提升宜州蚕丝业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支持,朱世强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浙江大学有关同志认为,“配合国家西部发展的整体战略,浙大在为农服务上大有可为。”

  这次合作被看作是“三方共赢”的行为。宜州快速提升种养能力和加工水平,湖州蚕桑业扩大了对外影响,做大做强本地丝绸产业,同时浙江大学也将自己在蚕桑研究的诸多实验室成果付诸实践,有望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千里相连的经济命运 共享4000年湖州养蚕史 2007-12-28 浙江日报000102007-12-28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