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湖州市农科院副院长费建明,将走马上任宜州市长助理。
广西生产的生丝,有70%在浙江销售。宜州,正在成为湖州丝绸企业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湖州,则拥有宜州向往的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要素。费建明现阶段要做的,主要是帮助两地在生产和技术领域,营造一种更紧密的联系。
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研员封槐松看来,宜州能够实现“承接产业地区间的梯度转移”,将对保持中国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他说,两年前自己到过一次宜州,就预感到它的蚕桑业后发优势不可估量。由财政贴息的蚕业生产专项小额信贷,激活了桑蚕生产的源头。而新近建立的蚕桑专家咨询决策机构,发挥了浙大的科技支撑力量,帮助宜州蚕丝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大学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浙大有关部门的同志希望,由他们力主推动的在宜州的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广西全区,在更大范围上推动东西部互动发展,最终可以成为整个“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实施的范例。
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就单一主题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这还是一种全新的实验。
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任马凯对此也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加强东西互动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浙江大学,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未来几年,中国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广西、云黔、陕甘宁等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
去年覃简辉卖茧的价格,是32块钱一公斤,今年因为茧价回落,鲜茧的收购价最高只有20块。
根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蚕丝生产与出口量,有70%来自中国。蚕种、蚕茧价格近年来的几次大幅波动,都直接影响到蚕农生产的积极性。
“我们往往是一些商品的最大买家,但我们不能决定价格;我们往往也是一些商品的最大卖家,但也不能决定价格。”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的负责人日前透露,今后商务部将通过制定生丝及其他丝绸产品的国际标准,促进世界茧丝绸业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构筑国际丝绸新框架。
这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动向,也将在未来悄悄地影响着山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