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得知绝症后,她把受捐的钱一户户送了回去
· 谎称中了奖,送节俭父母出国游
· 一句玩笑话,爱美女孩不吃饭减肥
· 模仿网游,男孩“火攻”烧伤同学
· 民间叶适纪念馆风景这边独好
· “神秘圣诞老人”
有了接班人
· 橘子贸易战阴影下的女工
· 单身农妇,供养出4个研究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得知绝症后,她把受捐的钱一户户送了回去
■本报记者 李扬 报道组 翁旭欧 林小勇
  凤垟乡垟头村位于温州的贫困县泰顺县。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抱。近日,记者慕名前去探望这位妇女。

  “这位就是陈桂芳!”当地村民指着和大伙一起坐在门口勾毛线鞋子的一名年轻妇女时介绍道。一头齐肩黑发,略显发福,一脸和善,这就是陈桂芳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屋里灶台上飘出一阵阵草药味,才让人想到她是一个病人,一个被医生判断为只有3到6个月生命的癌症晚期病人。

  入冬时节,夜晚亮起的昏黄灯光撒在寂静的马路上。陈桂芳这些天总是坐在家门口路灯下勾毛线鞋子。她勾好的鞋子已在屋角摞成一小堆,她要在严冬到来之前给每个乡亲都送去一双毛线鞋。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生死未卜,真情却永在……

  得知绝症一度想自杀

  今年35岁的陈桂芳和村里大多数农民一样,从小在这村里土生土长。十年前她和村里青年陈成交结了婚,婚后有了两个孩子,家里虽然贫困但十分温馨。

  为了使家庭经济更宽裕,前几年她和爱人一直在西安打工。然而命运就像是一只爱捉弄人的黑手,2000年,陈桂芳在西安街头遭遇抢劫,身上多处被砍伤。在花了一大笔钱后,陈桂芳虽治好了伤却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不得不回到老家照顾两个女儿,一家子仅靠丈夫出外打工过日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5年,陈桂芳被诊断出患了妇科肿瘤。术后到去年3月,陈桂芳的病情加重。经过医院检查,陈桂芳体内的肿瘤已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第四期,不少医院甚至因此拒绝了陈桂芳入院治疗的请求。

  当时的这一切,丈夫都瞒着陈桂芳。在丈夫的一再请求下,上海一家医院终于同意给陈桂芳做化疗手术。在化疗前丈夫还专门陪陈桂芳拍了一套婚纱照,完成夫妻俩十年的心愿。

  在一次医生交待病情时,陈桂芳才终于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家里这么困难,膝下还有两个女儿要读书用钱,每个化疗疗程都要一万多元的费用,眼看着丈夫为自己的治病款四处奔波,玩命地打工,陈桂芳心疼不已。面对这一切,陈桂芳想到自杀,一个人从上海医院里偷偷溜出来,站在河边,想跳下水了却一生。当丈夫终于在河边找到她时,两人抱头痛哭。

  村民送来5万元救命款

  陈桂芳的病使家里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眼看着贫困的家因为给她治病越来越窘困,陈桂芳不得不放弃住院治疗。

  就在陈桂芳几乎绝望的时候,同村的父老乡亲们知道了这一情况。堂叔陈允贯与村里老人们在路口聊天时谈起这件事,老人们纷纷表示要捐钱给陈桂芳治病,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桂芳以前常帮我带孩子,我记得她的恩情。”村民陈成碗平时打些零工,年收入不到1万元,孩子还在读书。即便如此,他还是跑回家从箱子里摸出1000元钱。

  陈成饱也拿出了积攒下来的1000元,他说桂芳是个好女人,谁家做喜事她都自告奋勇帮忙打理,还常帮村里的妇女打毛线。王昌金老人拿出200元,还打电话催促在河南和福建打工的3个儿子汇来2500元,他说自己没人照顾,家里的马桶常是桂芳帮忙倒的。

  村里的困难户陈志华也来了,他的孩子出生才三个多月,正发愁宝宝的奶粉钱,得知本村陈桂芳得重病没钱治疗,他二话没说,就把这五天打工赚回来的200元钱,加上准备给孩子买奶粉的100元,都捐了出来。

  在短短几天时间,5万多元的爱心款从全国各地纷纷汇集到小山村。

  退回捐款但爱心不断

  带着乡亲们凑起来的爱心款,陈桂芳再次踏上了外出治疗的旅途。然而,在杭州,陈桂芳听到医生明确的检查结果,“癌细胞已经扩散,治疗只能延续3到6个月,但挽救不了生命”,再一次燃起的求生欲望又破灭了。

  “既然迟早要死,拿大家的钱来续我的命,太浪费了。”经过考虑,陈桂芳在回到家第二天,就找到堂叔陈允贯,将用报纸包好的5万多元钱递给他,让他还给大家。

  “我当时气极了,这是大家的一片心意,她不肯治病也就罢了,家里这么穷留着今后开销也成,她就是不听。”陈允贯直叹气,无奈之下他拿着善款和记账本,陈桂芳自己也拖着孱弱的身体跟在后面,挨家挨户几百元几千元地还回去。乡亲们哪里肯收,一再推着让陈桂芳收起来买药治病。乡亲们不收回,陈桂芳就是不走,结果陈桂芳哭了,乡亲们也哭了。

  采草药刚回来的陈成碗说:“知道她到了杭州不治病又回来后,我真想跑去骂她一顿,花了钱病总会好一点的,不够我们还可以继续找人捐啊。”

  生气归生气, 20来位村民还是到处为陈桂芳寻找民间秘方,再根据秘方上山采药,还有村民给她送来鸡蛋、老鸭等,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由于付不起医药费,西药常常接济不上,但是陈桂芳每天吃的中药却总是按时有人送到。这些中药不是哪个中药厂生产的,而是村民们自己在山峰上一锤一锤,一锄一锄地挖来的。

  捐献眼角膜回报社会

  乡亲们又是捐钱又是采药,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让陈桂芳一度脆弱的生命一天天延续下来。

  没上过学的陈桂芳,生病后,开始写日记。记者在她的日记本里看到,虽然书写不是很工整,但字字情真意切,字字句句充满了感恩之情。

  陈桂芳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欠这个世界太多太多,遗憾怕再也没有机会报答。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愿意在离开人世后,捐献眼角膜,她对此十分感动。心想,自己要是不行了,还可以让眼角膜留在世间,捐出来给最需要的人,这也是她唯一所能为社会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为社会做些事,趁着自己还没有闭上眼睛的时候,要给家人、乡亲们和社会送上最后的回报,我的眼睛很好,可以捐献眼角膜……”陈桂芳托人写了一份个人情况材料,找到了凤垟乡政府,希望帮她联系可以捐眼角膜的医院。

  如今,陈桂芳不再像患病之初那么消沉了,她说自己每天被一股感激之情包围着。不久前,陈桂芳买了几斤毛线勾毛线鞋。短短几天,就已勾出了10多双毛线鞋,她说得抓紧时间,天冷了,她想给亲戚和一些乡亲每人送一双鞋子过冬。

  陈桂芳与乡亲们的故事感动着温州人。当记者发稿前,再次联系到陈桂芳时,她已经被温州市肿瘤医院的医务人员收治,为她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治疗。无论如何,我们祝福她和所有关心她的好心人。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得知绝症后,她把受捐的钱一户户送了回去 ■本报记者 李扬 报道组 翁旭欧 林小勇 2007-12-27 浙江日报000152007-12-27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