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4  
PDF 版
· 和谐 绿色 力量
·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坚守“客户至上、服务为本”宗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谐 绿色 力量
——秀洲区新塍镇记略
  和谐 绿色 力量

  ——秀洲区新塍镇记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被提出,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以新塍镇的生态建设理念为样本,不难发现,它既是对生态文明全新理念的实践,更是对生态文明的美好追逐。来自北京的高层专家认为,新塍镇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塍是嘉兴市的水资源保护区,绿化面积达2万多亩,水天一色,为新塍增添了更多的灵气和韵致。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文化名镇、人居新镇”和构建“和谐新塍”为目标,新塍镇先后投入1.13亿元,完成标准田建设(土地整理)7.55万亩,使原有低洼田、箱子田得到改造。2006~2007两年,投资2880多万元,完成新塍镇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集镇防洪工程,受益面积达3.95万亩。按照“调优粮油、提高蚕桑、稳定畜禽、优化水产、做强苗木、发展果蔬”的发展思路,全镇已形成粮油、蚕桑、畜禽、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六大主导产业,苗木花卉面积达10276多亩。2007年全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1.4亿多元,增长43.5%;农民人均收入9000元,增长12%。近年来,新塍镇还相继获得浙江省十大新兴花卉乡镇、教育强镇、卫生镇、历史文化镇、东海明珠文化镇、嘉兴市文明镇、特色文化镇、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数字和荣誉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新塍镇的又好又快发展,其凤凰涅槃般的成长态势,使新塍镇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激情开拓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发展特色经济

  创业创新是法宝

  绿色基地见成效

  走进苗木生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苗木一眼望不到头,葱茏怡人……上万亩的种植总面积让新塍镇的苗木真正走向了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

  近10年来,新塍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兴林富民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深入开展兴林富民建设,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并多次下发文件,不断在苗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调优苗木的品种结构,提升产业、提高效益。

  目前新塍已建立了四个苗木科技示范基地:西文桥苗木示范基地、庙云桥千亩苗木示范基地、洛西千亩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和潘家浜新品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06年底全镇苗木面积10276亩,占秀洲区苗木总面积的52%,全年林业总产值为4350多万元。2007年3月新塍牌苗木还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

  新塍苗木原来以香樟、杨树、三杉为主,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这个“大自然氧吧”还从各地引进和发展了乐东拟单性木兰、乐昌含笑、深山含笑、云山白兰、桂南木莲、银杏、榉树、无患子、乌桕、香椿、紫叶矮樱、四照花、樱花等新品种,同时针对香樟种植面积大的情况制定了香樟苗木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宣传培训,有效地提高全镇香樟等苗木的质量和品位。

  名贵苗木产业化

  专业合作社成示范

  关注民生,关注民富。2003年5月新塍苗木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使苗木产业的发展方向渐渐清晰。本镇苗木大户306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共同参与合作社的造林苗、城镇绿化苗、花卉等普种(苗木)的生产和经营。2004年2月注册了“新塍”牌苗木商标,2005年度被秀洲区人民政府评为“五有工程”,同年合作社又被嘉兴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塍苗木专业合作社运转4年多来,实现经济效益24万元,为鼓励社员的积极性,苗木专业合作社股红进行二次分配,分发社员股红6万多元。

  一个产业,由概念生发之初到实现产业化,再走上成熟的商业化道路,从来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过程。

  实施科技兴林富民建设,使新塍镇苗木生产面积从2001年的2450亩,扩大到2006年的10276亩,林业总产值从1102万元增长到4350万元,去年共销售苗木462万株,苗木产值为2620万元。同时还带动相应苗木附加产业的发展,包括苗圃管护、挖树、运输、营销等。2006年苗木附加产业的产值达到1730多万元,苗木每亩增收430元,全镇增加经济效益441.8万元。

  苗木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为上海世博会及新塍创建“全国环境优美城镇”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提高新塍镇的生态品质,改善投资环境,美化生活锦上添花。

  绿色生态循环的前奏已经响起,绿色新塍,没有终点。新塍的绿色产业将层层递进,脚步将永不停息。新塍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必将更好更高。

  

  关键词:发展特色文化

  注重文化抓投入

  爱国教育有阵地

  每天,晨光晓微,环境优美的小蓬莱公园已经热闹起来。这里已经成为居民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嘉兴图书馆新塍分馆正在加紧建设,即将向居民群众免费开放。

  自从2004年开始,新塍加大了对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力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全镇24个行政村建成市级村文化活动中心17个,市级村文化活动室8个,潘家浜村还创建了省级示范文化中心,实现了行政村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空闲时间农民可以到活动室打牌、看书、聊天、唱歌、跳舞、演奏乐器、获得知识信息等。通过培训和辅导,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文化中心真正成为老百姓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情感交流的港湾、健身益智的驿站,许多外地参观者啧啧称道。

  今年6月,全镇24个行政村还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村都配有电脑1~3台、投影仪和音响等设施。通过“共享工程”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大大丰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新塍镇党委、政府围绕省委建设“文化大省”和市委建设“文化大市”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文化名镇”建设。以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为依托,以蓬莱休闲园、秀水万亩生态农业休闲园建设为重点,推进古镇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以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为基地,推出“红色之旅”;以能仁寺的完善和拓展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宗教文化;以元宵民间民俗文化为特色,培育发展民间民俗文化。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建党80周年前夕,新塍镇政府投资120多万元,在原吴氏宅院,按照“以旧修旧、修旧如旧,保持明清建筑风格”的创意要求,修建了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教育阵地。

  文化品牌显活力

  文明之花红又美

  爷爷创作、父亲伴奏、孙子表演,一家人其乐融融,像这样的文艺之家在新塍镇并不少见。

  为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村村建起了农民文艺团队,有舞龙、舞狮、戏曲、歌唱、器乐等文艺团队35支,文艺队伍从城镇不断向农村发展,演员376人。潘家浜村村支书朱金荣和2名村干部带头参与,带动了其他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起了铜管乐队、舞龙队、水乡歌舞队三支团队。新塍镇还开展了“百场电影下农村进社区”活动,今年又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每年为行政村、社区送电影250场,深受农民欢迎,农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享受到文化大餐带来的快乐。

  舞龙、舞狮、打莲湘、挑花蓝、荡湖船等传统民俗节目,如今在一些地方已很难得看到了。但在秀洲区新塍镇,每年的元宵节你都能欣赏到这些热闹有趣的节目。早在解放初期,新塍镇就有闹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方圆上万百姓参与。为弘扬传统的民间民俗优秀文化,从1999年开始,新塍镇恢复了传统的“闹元宵”活动,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颇具民间民俗风情,深受广大城乡居民欢迎。每次元宵活动都有二、三万人参加,促进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

  新塍镇每年还举办国庆广场文艺晚会,为城乡居民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而一些民间民俗文化节目,也在市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水乡婚庆》彩船获得嘉兴市南湖文化节一等奖;舞蹈《闹灯》获得嘉兴市元宵文艺晚会金奖。

  文明的精髓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当文化的力量渗透到农民心里时,“求知、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便真正在群众当中开出花结出果。封建迷信和赌博行为少了,乡风更加文明了,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了,幸福指数提升了。农民群众在健康娱乐中潜移默化,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化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这一曲经济和文化的交响乐中,新塍镇必将谱写出更为壮美的乐章!

  ( 陈少敏 王国灿 吕建荣)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19 和谐 绿色 力量 2007-12-26 浙江日报000192007-12-2600006;浙江日报000192007-12-2600007;浙江日报000192007-12-26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