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4  
PDF 版
· 青山绿水看黄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青山绿水看黄湖
——余杭区黄湖镇生态富民纪实
  青山绿水看黄湖

  ——余杭区黄湖镇生态富民纪实

  和谐万事兴。时至岁末,盘点2007年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时,我省各乡、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无疑是最亮丽的一页。许多乡镇按照自身的特殊情况,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仅发展了农村经济,而且丰富了农村文化,人民安居乐业。余杭区黄湖镇的迅速发展便是一个绝好的典型之一。

  

  黄湖镇,位于余杭区西北部(属半山区),距杭州市中心42公里,全镇面积58.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4万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自2005年7月正式实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三产兴镇、农业亮镇”的基本思路,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卫生镇、杭州市五好乡镇党委、杭州市生态镇。

  亮点之一:

  发展生态工业区块,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黄湖镇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围绕区“十一五”工业规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资企业集聚区基地”建设步伐,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区前列。

  近两年,芬兰斯凯菲尔有限公司、杭州杉杉制茶有限公司、杭州诺富特丝绸织造有限公司、杭州先锐投影幕布器材有限公司、杭州高科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等累计引进资金3.5亿元;其中,杭州斯凯菲尔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余杭区10大纳税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企业纳税排名87位,初步形成了南北两个高新技术工业园,为黄湖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黄湖镇共引进外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450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25%;到账外资66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230%;自营出口210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357.14%。

  启示之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外资进入门槛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而说到发展农村经济,人们总会想到“无工不富”。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工”是关键。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就用牺牲良田、牺牲环境为代价,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却不顾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

  而黄湖镇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科技型、环保型企业落户黄湖,由过去的“招商引资”变为“选商引资”,提高外资企业落户黄湖的门槛,高科、环保为落户黄湖企业的必要条件,着力打造余杭区外资企业集聚地。

  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体水平。黄湖镇的主要措施有:扎实推进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镇和卫生镇;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黄湖大溪整治、自来水管网改造等,提高集镇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落实各种优政策,建造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出台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政策等,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而对于较长历史的一般传统工业,如五金制造、冲压件生产等厂,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厂房不规范、设备陈旧等现状,镇政府有关部门则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对其提出规定时间内更新设备、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等要求。

  亮点之二:

  生态农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黄湖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实践,组织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如立体农业、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园区开发等,科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发挥典型示范和向导作用。例如竹乡本鸡生态养殖基地,采用“竹(果)鸡”模式养鸡,向市场推出无公害笋竹和家乡本鸡;杭州万羽养殖有限公司建立了苗木种植、种鸭培育、鸭粪繁殖蚯蚓、蚯蚓喂鸭等生态立体养殖,为全镇养殖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赐璧生态村构筑了“以林蓄水、以水养竹、以竹养鸡产笋、以笋鸡富民”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独特的生态经济模式。

  依托青山秀水,黄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共实施区级农业产业化项目8项,总投资5500万元,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王位山有机茶园”3000亩,引进杭州杉杉制茶有限公司,使黄湖茶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生产模式;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近两年共建生态公益林1523.6公顷,生态农业观光区2000公顷,毛竹笋竹两用林2000亩,苗木养鸡养鸭基地1000亩;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竹乡本鸡”被评为区知名商标,“王位山茶叶”、“竹乡本鸡”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年产值达2000万元。

  

  启示之二: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动旅游第三产业

  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与农业的发展壮大分不开,而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建设的规模可以小到户,也可大到县,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黄湖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生态的观念、市场的眼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笋竹二用林、花卉苗木、高山有机茶、高山蔬菜、水果等产业;发展畜禽养殖业,以及市场适销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创建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回归自然、向往生态、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的今天,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顺应了休闲时代的需要,它既是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又是“三农”发展的延伸;它是开发农业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新亮点。

  亮点之三: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功创建卫生城镇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黄湖镇累计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1个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重点整治村创建,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全覆盖。

  结合“村村通”工程,黄湖镇五年累计投入2600余万元,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道路30多公里,全镇镇村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04省道两侧及背街小巷进行整治和绿化,集镇人均绿地面积13.79平方米;启动集镇生活小区建设;完成了黄湖自来水厂管网改建工程,并入区供水集团大水网。组建了城管执法中队并正常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实行了集镇保洁、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

  黄湖镇将“清洁黄湖”作为今年全镇重点工作,作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实,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它以建设“环境最优美,卫生最清洁,人民最安居”的和谐新城镇为目标,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日产日清,运到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成功创建省级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示范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2005年11月通过市级卫生镇验收,2007年10月高分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

  启示之三:

  夯实农村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依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黄湖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绿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卫生事业深入发展,建成镇、村两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投入30万元对原卫生院大楼进行改造,黄湖镇卫生院顺利转型成为黄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度,全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2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15人;认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9.2%。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亮点之四:

  创标准性教育强镇,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黄湖镇注重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它一直坚持“科教兴镇”战略,五年来累计投入4200多万元,用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成校的扩建、改建和新建,今年投入290万元启动了黄湖中心幼儿园的扩建工作;坚持质量办学,普高升学率达到95%,其中重点线上线率30.7%,黄湖中学通过了省级示范中学的验收,黄湖小学和幼儿园通过了市级示范学校的验收。

  黄湖镇还建成全民健身苑(点)14处,面积1.4万平方米;连续三年组织举办元宵踩街焰火晚会,组建群众文体队伍21支。2006年12月4日,海拔745米的黄湖镇王位山村开通“数字电视”,成为全省首个高海拔通“数字电视”的自然村。

  截至目前,黄湖镇共有村级文艺骨干队伍8支,5村1社区都拥有1~2支文体队伍,“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已逐步形成,每支队伍都有各自的特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义务为群众文艺演出,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的黄湖镇成了全区民间文化活动最活跃的乡镇之一。

  启示之四:

  坚持“科教兴镇”,创建和谐文化

  中央领导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精神,黄湖镇党委、政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坚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谓新农村的“新”,应该体现在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上。

  为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黄湖镇深入开展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成立关爱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21名重点关爱对象,实行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老师、一名家长的“四帮一”关爱措施,通过走访、教育、动员,成功帮扶问题青少年5人。

  物质生活的改善,拓展了精神生活的空间,富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如今的黄湖农民,参与健康文体活动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究文明生活的多了,打麻将赌博的少了;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多了,家庭纠纷、邻里不和的少了,切实加强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回首这一年,硕果累累。展望2008,充满美好与期望。黄湖镇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镇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建设“绿色、富裕、繁荣、休闲”黄湖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镇之路,加快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步伐,努力把黄湖建设成为“环境最优美,卫生最清洁,人民最安居”的和谐新城镇。黄湖镇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闪亮的一笔!

  (陈少敏 徐萍 朱哲)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18 青山绿水看黄湖 2007-12-26 浙江日报000182007-12-2600006;浙江日报000182007-12-2600008;浙江日报000182007-12-26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