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成熟的节庆理念认为,透过节庆的集体活动,所有的参与者重新体验了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认同与投入。因此,节庆的双重性格,即逾越日常规则与感性表现,与集体行动紧密相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师周濂指出:节庆的“主要发生方式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聚集起拥有共享价值和承诺的人群,其目的是通过仪式和庆典等去重铸情感丰富的社会纽带和共同信念”,“是相聚而非别离,是纽带而非商业契约构成了节日气氛”。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节庆活动的制胜秘诀。
今年深秋,三年才办一届的中国书画节和水晶节在浦江举行。在上一届为明星演唱搭台的露天体育场内,而今变成了来自十里八乡28 支迎灯队、10个什锦班、3200多农民的本色表演:龙虎旌旗狂舞,铳炮响彻云霄,鼓瑟欢快悠扬,舞狮翻腾滚跳,“板凳龙”蜿蜒盘旋,上千盏花灯绵延不绝……宛如万众欢腾的乡土“嘉年华”。
耐人寻味的是,原先端坐在主席台的一位领导,显然被这异常热烈的场面所感染。他佩着胸花,悄然走下台,走向微尘飞扬的操场,走近尽情表演的人群,久久地置身于欢腾的海洋之中。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太震撼了!这才是老百姓的盛大节日,老百姓才是节日的明星!”
然而,欢乐并不囿于馆内。当盛装的农民表演在十里长街“踩街”时,全城的激情点燃了:只见夹道相迎的人群中,举起无数的数码相机、手机,争相摄下难得的瞬间……这种细节,在浦江节庆的每个角落里你都可以寻到。其实,从办节之初所追寻的就是这种和谐之美。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南部每年一度的南瓜节。千家万户纷纷掏出拿手的绝活儿,制作一道道南瓜大餐,端出家门,分送路人免费享用。街头,那一盏盏雕刻精美的南瓜灯在欢波喜浪中摇曳,以南瓜为主题的化妆舞会和游行活动,民无贵贱之分,一同载歌载舞。
正如国内民俗专家所认为的,寻找到节日最本源的涵义,就要从节日的由头、人们的参与性和节日的策划主体等方面来判断。不要赋予节庆太多的含义,节庆通常是让老百姓热闹,放松心情,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如果赋予节庆过多的功利意义,很可能变得“高端峰会”了。
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设计已经陷入政务会议习惯性思维,一掷千金请来明星当主角,“组织”少数人对号入座,在“领掌师”的使唤下应声喝彩,而芸芸众生则是场馆之外的局外人。最后,只是借助电视录播来扩散这种错时的“节庆气氛”,步入了一种畸形注意力经济的误区。无论电视摄像的吊臂杆怎么高高升起,百姓却与节庆的“气场”远远相望而漠然处之,不知道自己是否为这样的节庆而自豪、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