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宁波2月24日电(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徐志强 谢南陈) 古代秀才模样的人在昏黄的烛灯下苦读;用兽皮裹身的河姆渡人精心制作陶器……这些让人误以为进入哪段历史的场景,其实都是浙江万里学院学子们“演”出来的。
“把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搬上舞台,活脱脱一段历史摆在眼前,比简单地看资料、听介绍形象得多。”错过周五“博物馆进学校”公演的法学院学生钟科,听同学们都在感叹,这次公演着实让他们“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历史,忍不住好奇,今天特地跑来看演员们为加演而排练。
他说,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之前他也参观过,但只知道个大概。“公演”把其经典式建筑斗拱模型原理“表演”出来,加上背景音乐等效果,“仿佛把我带到了当时建寺的现场,印象很深!”
亲身去演绎历史,感触更深。出演古代秀才的何龙同学,演出前每天去天一阁看书,感受读书、藏书氛围。他说:“没接触这角色前,去天一阁只对建筑与书叹为观止,自己去演才感受到天一阁精髓更在于处处透着读书精神,激励与启发我们现代‘读书郎’。”
“很多大学生虽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但因为对文化遗产了解不够深,能做的很有限。”浙江万里学院执行校长陈厥祥说。为此,他们联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宁波几大著名博物馆,推出“博物馆进学校”活动,改变过去说教和文字介绍的宣传方式,由博物馆专家指导学生把经典文化排成节目,受到学生欢迎。上周五公演时,学生们把整个会场挤得满满的,还一再要求加演。
图为三位万里学子演绎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