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像做食品一样生产儿童玩具
· 1452只电子眼
盯住排污口
· 杭城9天9夜歌声不断
· 舟山国际船博会明年5月举行
· “中国林峰第一株”向世界公布
· 开放步入新境界
· 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
· 1100多户低收入家庭将圆住房梦
· 切实加强元旦春节
期间反腐倡廉建设
· 竹子越“刨”越值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林学院李延军博士等人研发“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
竹子越“刨”越值钱
  本报讯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陈胜伟) 人们做家具、装饰装修房屋都要使用木材,能否把浙江资源丰富的竹子“刨”成薄片,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取代木材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浙江林学院李延军博士和他的同事把这个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研发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竹材加工领域的空白,并先后获得近10项国家专利。近3年来,从小小的竹子里“刨”出了2亿多元的财富。

  贴面装饰装修用的薄木主要由优质硬阔叶材刨切而成,但一些珍贵树木生长周期长,资源日益匮乏,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而竹材具有纹理通直、色泽淡雅等木材所没有的独特质感,且材性与珍贵木材相近,是理想的装饰材料。多年来,竹业界一直在期盼——用竹材开发出像刨切薄木那样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

  由于竹材直径小、壁薄、中空、有节,不能像木材那样直接锯成方材,水煮软化后进行刨切。若要对竹材进行刨切,必须先将竹材经过系列加工胶合成竹方材,经水煮软化使其具有较高的塑性后才能刨切。

  2001年底,李延军博士与刘志坤教授、杜春贵副教授以及有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项目进行全面攻关。当时他们就碰到了两大难题——胶合的竹方材耐不住水煮,很快会开裂;水分进不了竹方材,刨切很困难。

  李延军是个倔强的人,认定的事就不会放弃。靠着仅有的10万元经费,项目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他们向地板厂、木材厂借用设备,晚上等工人下班后集中精力攻关。李延军说:“为了将竹板冷压制成竹方材,必须等工厂用过的热压机自然冷却后才能使用。而冷却时间至少要5个小时左右,我们通常晚上11点才能开工,一干就到清晨。”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李延军等人终于研发成功一种“干—湿复合胶合工艺”——利用湿竹方材含水率高、传热快的原理,快速达到软化效果,从而解决了原来干竹方材水分渗透困难、传热慢、软化不均匀、易变形开胶等技术难题。

  项目组还先后发明了竹板快速增湿技术、经济实用型微薄竹指形接长机等。在尝试了10多种胶粘剂后,他们研发了一种耐湿、耐温、有柔韧性的专用胶粘剂,并成功生产出刨切微薄竹贴面人造板等系列新产品。

  为推广这项新技术,李延军又奔赴各地,手把手传授企业生产技术。2004年夏天,李延军的女儿出生了,而他去安徽出差,在企业一干就是一个月。

  如今,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浙江、江苏、安徽等不少企业。成本约每平方米13元的0.6毫米厚的微薄竹刚面市时,每平方米卖到了55元,现在即使卖30多元,其利润仍是薄木的2至3倍。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刨切微薄竹技术共为企业带来2.4亿元的产值,其中90%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竹子越“刨”越值钱 2007-12-24 48256F32002924A6482573BA004A1FEE[A1-陈扬渲≈A5-陈胜伟≈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