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圆明园,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华彩的那一段乐章,记录着中华民族强盛与辉煌,以及曾经的苦难与屈辱。面对这承载中华民族美丽与哀愁的圆明园,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供人们凭吊?近日因两件事再度引起专家和民众的热议。
事件一:浙江横店三农促进会宣布,计划总投资200亿元的“异地再造圆明园”工程将于明年春节后正式开工,计划5年完成,2013年对外开放,目前已筹集资金11.6亿元人民币,还将启动全国性的公募活动。
事件二:继湖底铺设防渗膜被“曝光”之后,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悄然动土”,开始复建部分建筑。
三方争论相持不下
事实上,围绕圆明园展开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近年发生的规模比较大的争论就有两起:1999年,有专家提议就地重修圆明园,遭到了49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坚决反对;2004年,又有专家提出重修方案,社会舆论再次同声谴责。多年来,围绕如何保护圆明园遗址这一问题,学术界基本是“三国鼎立”——全面复建论、部分复建论和直面废墟论。
“全面复建论”呼吁尽快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用作展示“圆明园事件”、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园林,让圆明园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的特殊纪念地。
“部分复建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认为可以少量复建圆明园内的基本设施。这一观点在文物保护界比较受欢迎。
当人们争论不休时,各种利益群体则在觊觎着这个占地达5200亩的遗址。跑马场、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一些单位、个人纷纷跟圆明园管理处搞“联营”。
眼见圆明园这个当年的万园之园被糟蹋得不伦不类,“废墟派”应运而生。“直面废墟论”认为,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一座大型露天的历史博物馆,山形水系、建筑基址、建筑残件、破坏痕迹,这些都应该原样保留,“凝固”起来留给人们看,传达历史的真实信息。
圆明园遗址要“慎动”
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又是怎样的呢?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受采访时,观点明确地表示,“对于圆明园这样的文物遗址,‘慎动’原则是起码的常识,”单霁翔表示,“圆明园当年到底什么样?根本没有确凿可考的记录,再加上今天的技术、材料、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圆明园的精雕细刻以及彩绘方法是那么艰深,如果全面复建,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复建后的建筑是不是圆明园,我也表示怀疑。”
对于浙江横店的行为,单霁翔表示,横店作为一个影视城,修建一个类似圆明园的建筑也是可以的,对此文物局没权干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表示,作为旅游和影视基地,再造一个圆明园也无可厚非。横店斥巨资全面复建圆明园,是民营企业自己筹资,愿打愿挨,没有违背商业操作原则。
网友意见“一边倒”
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2.1%的网友对重建或修复圆明园持明确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国耻不能忘,不应复建圆明园。
网友认为:“修复将会使圆明园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残破的圆明园可以让子孙后代时刻保持民族危机感,居安思危,有百益而无一害。“花纳税人的巨资去重建赝品有何意义?老百姓不需要这样的豪华垃圾。”许多网友认为,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方面,而不是用在重建圆明园。
保护须臾不可缺失
专家认为,圆明园修复和保护问题已经超越文物保护专业范畴。圆明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签之一,也是世界人民的遗产,而不是某个权力机构的筹码,也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辖区。
作为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人文符号,在圆明园内重建有关建筑,不仅要引入听证机制,更要通过媒体,特别是通过专家学者辩论的方式,使广大民众参与进来,通过理性意见的表达,汇聚到相关决策机构,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考虑重建还是保留废墟状态,这应该是文物遗址修复重建的合理程序。如果急于“复建”或者“仿建”,难免会成为历史的笑话。
争议仍将继续,但是保护不能停步。我们必须明白,面对圆明园这一背负着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印记、见证了中国太多悲惨遭遇的历史遗迹,即使不能就它将向何处去达成一致,但是对于它的保护却须臾不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