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绝活”不能成“绝唱”
· 装修越多污染越重
· 灾难医学可以
拯救更多生命
· 西泠拍卖
诞生新“标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因普遍存在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

“绝活”不能成“绝唱”
本报记者 杜大强 见习记者 朱 馨
  说起刘三姐,家喻户晓。但讲到浙江的“刘二姐”,许多人不知道。《朱三与刘二姐》是流传在富春江畔数百年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达一千多行,被专家认为汉民族中罕见的艺术瑰宝。在近日我省首批公示的271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的两位传承人名列其中。

  20多年前富阳会唱《朱三与刘二姐》的民间歌手有37人,当时年龄已在57至92岁之间。20年后,这些歌手大多过世,后继乏人。而这次公示的“刘二姐”传承人均已80高龄。

  面临“人亡歌亡、人走技绝”之忧的不仅是《朱三与刘二姐》。包括平阳木偶、杭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在内的226个申请保护的“非遗”项目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都有可能去世,保护传承人要争分夺秒!这次列入我省首批传承人公示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也就是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而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像顾阿火几天几夜唱全本。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以后也许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因为 “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老人刚刚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不出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传承人的子女都觉得这一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所以学的人很少,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并较早开始重视解决“非遗”传承难这一现实问题。各地采取诸如入校园、进课堂等措施。如泰顺职业高中设立了青田石雕班,培养青田石雕制作的后续人才;湖州尝试剪纸进入小学劳技课,乐清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让“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走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绝活”不能成“绝唱” 本报记者 杜大强 见习记者 朱 馨 2007-12-20 48256F32002924A6482573B50035137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