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日报》的记者金行哲第一次碰到瑞安塘下镇的小老板虞海河的时候还是去年的11月。当时,虞海河正找到瑞安日报的广告部,想在报上刊登一则“收养20个贫困孤儿”的广告。
又是入冬的季节,我们来到虞海河的家。
在2楼200多平方米四室两厅的空间里,住着9个孩子,还有一个保姆一个家庭教师。这9个孩子里,8个是虞海河和金行哲在慈善总会的帮助下驱车7000多公里,走访了湖岭、马屿、高楼、平阳坑等瑞安最贫困的山区后寻找来的贫困孩子,还有一个是虞海河今年10岁的儿子。金行哲帮着给这个不寻常的人家起了一个名字,叫“幸福一家人”。
“幸福一家人”,绝对是虞海河的原创。在“幸福一家人”贫困生寄养协议书上写着,“甲方(虞海河)与丙方(贫困生)属于寄养关系,甲方为丙方提供住宿、生活等费用,并负责丙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乙方(贫困生亲属等法定监护人)和丙方依然保持家人关系,放假可以回家,家人可以来探望……”
“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情吧?”当虞海河拿出协议书让孩子的监护人签字时,就有人不敢相信。“他有这个精力干嘛不好好发展自己的工厂,一年多赚个百把万,怎么捐助都行了”,“找这么多孩子住家里来,花钱不说还要担责任,这个人脑筋有问题”。在遍地都是老板的温州,虞海河的汽摩配厂,也就是60多个工人、产值1000万的规模,在他们塘下镇都排不上号,不理解虞海河的大有人在。
虞海河面对面坐着,黑黑壮壮,身上穿的衣服还被他的孩子们笑话说,“叔叔穿的都是冒牌货”。这个穿冒牌货的虞海河,说的话却很实在,“我是这样想的,我从小家里贫困,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父亲种田,母亲磨豆腐。我14岁初中没毕业就去学木工了。21岁那年和朋友借了2300元高利贷办汽摩配加工厂,这十几年下来,也算运气好,赚了点钱。我不能和那些大老板比,别人一捐几百万上千万的,我也没这个实力。但是,我想做善事,不能光看钱啊,出钱,更要出爱心。”
为了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虞海河专门买了一辆3万元的面包车,结果发现车接车送不可行,他往往等了半天没接到人,孩子们自己都跑回来了。现在,虞海河更多地用这辆面包车周末带孩子儿子出去郊游,“拉出去就是一个排啊,我是排长,”虞海河说得很神气。不过他还打算扩大这个阵容,等到自己做得更有经验的时候,寄养更多的贫困孩子。
行重于言,想到就要做到,至少在这一点上,说虞海河是典型的温州人没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