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举行了“中学数学教育论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伍鸿熙主持论坛,伍鸿熙同时是美国国家数学委员会成员。
他说,要把数学教育看作一项“工程”,把数学概念化成适合孩子理解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交给他们。同时,不要一味批评数学教育,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他举例说,教孩子“分数”的概念,不能用“平均分成若干等分”这样的抽象概念去解释,还要寻求更适合孩子理解的方法。
人们期待着洋专家能够帮助内地数学教育开出药方,但这种想法可能落空。反倒是欧美国家遭遇的难题,内地也已经提前品尝。如中学生已经普遍配备的计算器,就遭到了与会专家的反对。
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教授让-皮埃尔·迪迈依发言说,法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过全国性的数学课改,从现在来看有不成功之处。他说,法国以前的小学生三年级就开始学习除法,现在要推迟到五年级。现在的大学生,笔算除法的能力很弱,他们过早开始依赖计算器。
“反思之后,我们认为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比如对八九岁的孩子解释π的概念,可以教他们通过剪刀和纸经过一系列裁剪来理解。” 让-皮埃尔·迪迈依说,当年的课改由于“过于追求学生求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使用计算器没有制约。
但是现在,法国已经不准孩子使用计算器,因为这个被认为有损于对数学的理解。
无独有偶,有事未到而发表书面讲话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菲德·斯科密也持同样观点。他说,美国在反思教育改革时,也发现了同样的坏处。
现在美国对教师的要求,是让他们学会倾听学生、观察学生、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一道42+36+18的题目,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而是让学生用纸笔写出演算的过程。先把42和18相加再加上36的想法,要优于按顺序相加的想法。
对于能请到国外著名学者来参加中学数学论坛,丘成桐认为他们对中国学生感兴趣,同时是来争取好的学生。
“全球人才缺乏,大家都在争取一流人才,哈佛大学这样的院校吸收起好学生来不遗余力。只要学生花工夫思考社会、学做有意义的事,他就有机会获得进入世界名校学习的机会。”丘成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