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自主创新的浙江力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1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自主创新的浙江力量
  创新型示范企业共同特征

  >>>>>>>>>

  ● 企业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 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达到5%以上;

  ● 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能力和水平处于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 主导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企业拥有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或者重要发明专利;

  ● 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战略或创新规划,具有良好的培养、引进人才机制,激励创新机制;

  ● 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自主创新

  的

  浙江力量

  在充满活力的浙江大地,从来不缺乏创新的空气:2007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浙江在去年实施585个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重大科技专项16个和重点项目76个,其中80%的项目由企业承担;去年全省企业科技投入高达333.7亿元,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81.8%……企业已经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为了引导和鼓励我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大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科技厅、经贸委、财政厅、国资委、金融办、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会在企业自愿申报、各市推荐、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示范企业,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创新,使这些企业破茧成蝶,成为竞争的强者。解剖这些企业,我们也许会发现创新并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险途。企业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包括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很多层面。我们希望通过探寻这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途径,为其他正在努力求索的浙江企业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浙江省首批创新型

  示范企业(共5家)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首批创新型

  试点企业(共50家)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万向集团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瑞气空分设备有限公司

  迦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江南阀门有限公司

  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

  绍兴国周纱线有限公司

  浙江皇马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正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浙江升华拜克生物有限公司

  湖州德马物流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农装湖州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珠光集团临海电脑刺绣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龙游五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迪耳药业有限公司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超人集团有限公司

  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凯恩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浙江寿尔福化学有限公司

  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

  舟山市海山密封材料有限公司

  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

  巨化集团公司

  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创新型示范企业个性密码

  >>>>>>>>>

  中控集团:独立自主的研发实践 持之以恒的创新追求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家依托于浙江大学的校办企业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长为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中控的发展史上写的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奋斗历程。

  中控始终把科技创新当成企业的生命线,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同行前列。

  1993年,在国内首先推出了1:1热冗余DCS控制系统;

  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无笔的记录仪;

  1996年,推出了全国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

  1998年,第一个推出了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的系列产品;

  1999年,第一个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的监控;

  2000年开始,第一个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制定出工业通讯的国家标准;

  2005年把EPA国家标准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远大的愿景给了中控前进的方向。中控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创新之路,他们始终相信外国人能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出来。经过近十五年的努力,中控已能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公司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左右。中控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在业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的历程是非常艰苦的,需要持之以恒。1996年,中控推出了新一代控制系统,因为缺乏经验,这个系统推出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创始人褚健教授坚决不同意放弃自主研发产品的主张,说我们如果对自己的产品都没有信心,怎么可能做出中国自己的DCS?怎么可能发展中国自己的自动化产业?在困境中的坚持,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中控。

  “知识产权和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这是中控的经验。从2000年开始中控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鼓励技术开发人员进行创新。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的专利达到62项,其中大多数是发明专利。精品意识是中控实现创新产品持续进步的动力。在中控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一直非常注重于产品的完善,注重于精品的铸造。在增强产品功能、完善产品设计、美化产品外观等方面,为铸造出精品而作出了不懈努力。

  最后,中控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所有努力创新的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主品牌是“1”,创新点就是“0”,没有“1”,后面的“0”都没有意义。有了这个“1”,创新越多企业就越强。

  海正药业:创新使企业摆脱传统 科技让企业涅槃重生

  海正药业,在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创新转变的过程中,最深刻地体验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传统发展阶段,海正的研发投入极少,销售收入只有3850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0.91%;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装备升级、产能扩张以后,海正的研发投入比重平均还不足5%,但累计技术改造资金达13亿元之多,同期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20倍;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的海正,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10%,业绩是5年实现销售收入翻两番。

  “鱼论”是海正的创新哲学思想。“花钱买鱼”、“借池养鱼”、“放水养鱼”、“筑池养鱼”的独特“鱼论”和从内部垂直发展到产品群组发展到创仿结合、自主创新发展的现代制药企业发展的创新理念,形成了海正完整的创新哲学思想。

  海正创新发展依靠“三大体系”的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以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辐射上海和杭州两地,搭建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为自主创新提供远程支持。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各种质量、操作标准,严格执行。EHS体系:建立环保研究室,引进环境工程博士后,研究创新环保治理的工艺方法,与国内4所大学、国外2家环保机构联合攻关废水处理方法的技术关键,确保海正的管理机制按国际EHS管理框架运行。

  为了保证海正创新体系的运行,集团建立了“六项保障”。包括人才保障,培养一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投入保障,凡是年度计划创新项目、临时新增项目和超预算需追加的项目,都能确保所需资金;制度保障,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上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机制保障,建立全方位、各岗位的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专利保障,建立专利评价与保护平台;信息保障,建立从产品调研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全面提升创新效率。

  吉利集团:高举自主品牌的旗帜 坚持全面创新的道路

  说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人们不能不提起“吉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也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吉利集团成立初期,公司就选择了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自道路。十年来,吉利集团获得各种专利315项,先后推出吉利豪情、美日、自由舰、吉利远景等九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汽车,以及8个系列的发动机、变速器,并且拥有上述产品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自主开发的中国第一跑——美人豹跑车,样车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自主开发的JL4G18汽油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是根,管理是魂,吉利不断进行技术转型、全面创新:今年1月吉利集团开始进行技术体系整合,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吉利汽车技术中心。而在管理上,吉利创造出“3+3”滚动订单管理办法,提高绩效。在制度上,吉利建立对人员管理的“三资”体系,创建了员工发展的“四条通道”,形成了员工激励的激励三角形。营销上,吉利当然也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2006年,吉利成功实施呼叫中心项目,创造了“服务至尊、网络制胜、终端为王”的营销理念,创造了“关爱在细微处”的服务理念。

  创新在吉利,还体现在采购创新:实现整车零部件100%国产化,倡导并逐步带动生产装备国产化;人力资源创新:创建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开办吉利大讲堂,建立领导带研修生、专家带助手、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快速成长体系;企业文化创新:确定了“以效益为中心,整合体系、整合资源、深化管理,把吉利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集团”的经营思路。

  吉利集团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于把构建和完善吉利“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两院一站”的新型技术创新模式作为引领自主创新的助力器。吉利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尊重知识、尊重技术、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正朝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主力军的方向迅跑。

  海天集团:最具实力的研发队伍 从不停歇的创新精神

  1966年由100元起家的乡镇农机厂,到2006年销售收入达31亿元,出口创汇1.25亿美元,在香港以红筹模式成功上市的股份制集团,40年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了“海天神话”。海天集团已经成为一家集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注塑机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自1994年起其整体实力和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第一,成为我国注塑机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百强之一。

  创新,是海天与生俱来的精神,从1970年开始,当时名为镇海塑料机械厂的海天,就开始自主研发塑料注射成型机;1972年研发成功第一代注射量为30克的注塑机,从此踏入注塑机行业,海天从没有停下自主研发的脚步。

  海天集团拥有行业内最具实力的研发队伍,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立足自主开发,突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塑料注射成型技术领域突破国外多项技术垄断,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拥有全部知识产权,整机性能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最新产品技术领先国内同行业。

  海天集团设有独立的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集团公司副总裁任技术中心主任,聘请我国著名塑料机械专家为常驻技术顾问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由本领域的科技界、企业界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技术中心的研究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技术中心与浙江大学、江西省科学院宁波分院、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富事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塑机行业中第一个以企业、院校、国外大公司三方联手的模式进军塑机产业的企业。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蓬勃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之转化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海天集团专门设立了年度“海天技术创新奖”、“创新建议”专项奖,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职务评定办法和优秀专利评审奖励办法。

  创新,已经融入每个“海天人”的血液。

  博威集团:以技术创新争取市场 用运行体制保障创新

  “面对全球化竞争,期望引进更先进技术已经没有可能,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增强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这是博威集团创新的动力源泉。

  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依靠产品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铜合金线、棒材质量最优、品种最全的生产商之一。博威集团的研发中心包括新材料和新设备两大研究领域,已成为国内行业最具实力的研发机构。

  每年,博威集团都要研制出一批代表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开发新产品,不仅实现高利润,而且使公司的技术创新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为我国铜加工技术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被世界合金材料生产巨头视为全球主要的竞争对手。

  同时,博威近几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级的科技项目7项、地方级科研项目18项,组织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引领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博威近几年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达1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

  博威在技术创新运作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技术创新运行体制及模式:

  首先是建立了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战略;其次是建立了以组织合力为核心的研发项目运作模式;第三是建立了以研发技术支持和研发日常运作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第四是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营造一流研发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第五是建立了“蓄水池”原理式的研发资金保障运行模式,即每年根据研发课题需要进行资金需求预算,并按预算的110%进行资金计划及筹措,同时集团战略会议决议,确保每年科技投入至少不得低于当年销售总额的3%,并每年将按30%进行递增;最后,博威建立了横纵集成技术创新运作模式,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

  宁波博威集团通过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不断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具备更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自主创新的浙江力量 2007-12-17 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6;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7;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08;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9;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8;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1;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09;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3;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4;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40;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31;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4;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9;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7-12-1700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