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1月14日讯(记者 徐园)原先预计2个小时就能结束的听证会进行了5个多小时——由中国保监会主办、作为我国金融行业首个全国性的听证会,交强险费率调整听证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省唯一投保人代表李建峰也亲身经历了这难忘的5个小时,并把本报读者的意见直接带到了听证会上(本报曾在12日和14日连续对李建峰将赴京参加听证会进行报道)。
李建峰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会场的秩序和气氛都比较好,代表们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准备了资料,有数据、有事例,从各个方面对交强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感觉,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几个:一个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相关的无过错责任和财产损失赔付问题。很多代表认为,在车与车相撞时,无过错方不应该承担财产赔付责任;一个是交强险承保额度问题,很多代表认为考虑到所收的保费,原有的保额偏低;还有一个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财务核算和审计问题。
让李建峰印象最深刻的是3个人的发言:中国消费者协会代表陈剑、投保人蔡国峰的代理律师刘家辉和天津的社会公众代表任世杰。李建峰认为他们讲得非常系统,而且有理有据。他会后还与任世杰进行了交流,对他所提到的“救命钱及时到位,投保人没有能力由保险公司先支付医疗费”的观点很赞同。
与昨天和记者讲的一样,李建峰在会上也对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交强险的经营模式、财务核算等方面提出问题。“由于我不是专业的,提的建议系统性和理论性都要差一点,只能说尽力了。”李建峰坦言,原来以为参加这次听证会只是个人的行为,随着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的关注,突然感到自己原来是代表浙江广大投保人来发言的,很有压力。记者从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的文字直播中看到,李建峰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浙江的媒体特别关注,《浙江日报》等媒体全程跟踪,也给我提了一些读者或者观众的建议,在这里我要根据他们提的问题略微总结一下……”
“能进行听证就是一个很大进步,保监会、保险行业协会代表回答了我们的很多疑问,纵向比已经公开、透明了不少。但是关键的是今后怎么做,公众的意见能不能被吸收消化?”李建峰希望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市民能参与交强险的讨论,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