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12月14日消息 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4日通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验收。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由钻探工程、测井工程、地球物理、分析测试、数据管理及信息工程等子系统组成,选址于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江苏省东海县。2001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3月,现场钻探施工结束,钻井深度为5158米。整个工程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3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许志琴教授1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位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中国第一深井”将为人类科学预测地震及研究地震形成机制提供新的选择。
许志琴表示,相对于地表而言,地下5公里处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的最佳场所。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进行钻井施工期间,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地下深部流(气)体异常与地震有关。
“苏门答腊距离钻井所在的江苏省4000多公里,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大地震。当时钻井刚好施工至地下4000米左右,我们对当时地下的气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前后有明显变化。这种事后分析积累的数据可以为我们研究地震提供宝贵的资源,也为日后根据地下气体结构变化预测地震提供了可能。”许志琴向记者讲述了她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研究地震方面进行的尝试。据介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就同步在地下安装了探测仪器,供相关科研机构使用,不仅有助地震研究,也能通过发现微生物推动地下数千米的生命科学研究,分析大陆板块汇聚边界的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揭示超高压变质成矿机理,发现来自地幔深处的新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