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91名新兵飞赴军营
· 地铁动工,老梧桐树要挪了
· 省政协委员视察我省体育事业建设
· 要闻简报
· 我省将首次对“污染家底”开展普查
· 治疗心肌梗死找到新路
· 向英雄
学习
· 金华市民要为
孟祥斌塑像
· 托举生命铸丰碑
· 我省曝光6起典型土地违法案
· 着眼社会民生 提高办理质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医二院王建安教授把干细胞“培养”成心脏肌肉——
治疗心肌梗死找到新路
  本报杭州12月10日讯 (记者 秦军 通讯员 余宁宁)当老鼠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只要在坏死部位注射一管从骨髓里提取出来的干细胞,就能重新长出肌肉,从而帮助它心脏有力地跳动。这听上去像神话一般的“故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安的手里,却成了现实。

  2007年11月,“第三届全国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当大会执行主席王建安向大家介绍自己刚刚在欧洲著名《心胸外科》杂志上发表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新成果时,台下掌声雷动。许多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型的研究给心肌梗死疾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方向。

  而这一切,耗费了王建安整整5年的心血。

  2002年,王建安从英国《自然》杂志上获悉,欧美等国正在开展一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疾病”的研究。他眼前一亮:每年中国心肌梗死病人超过百万,虽然可以通过心脏搭桥手术解决部分病人的心血管畅通问题,但不少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肌肉却坏死,心脏功能大大受损。如果能通过干细胞移植重建心脏肌肉,无疑是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

  王建安进行了大量前期探索,然后在国内率先将技术运用到临床上。他给数十名心肌梗死病人注射了从病人自身体内提取和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几个月后,病人的心脏功能提高了5%到6%。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质疑。“因为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功能改善的情况不是特别明显,国外一些医学杂志也表明,移植到心脏的干细胞存活率非常低,甚至还不到1%。有人还劝我早点收手!”

  承受了巨大压力的王建安冷静思索后认为,干细胞移植后心脏功能改善,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果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干细胞移植后存活率的问题。(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他决定自己重新做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想到了通过转基因方式培养干细胞和在缺氧状态下培养干细胞的途径。他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当获悉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一名教授在运用转基因培养干细胞方面颇有心得后,甚至专程赶往美国去请教,并每年派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前往学习。

  “那时真得很忙,因为兼着医院领导职务,行政工作很繁重,还要看门诊、做手术、带学生,那时无论到哪里开会都是开完就走。有次到福建武夷山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一早5点半就赶了回来。到国外去参加会议,也是从机场到会场,再从会场到机场,无暇顾及风景。最忙时,连一周见女儿一面都做不到,恨不得能把时间掰成三块来用!”

  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

  2007年,王建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在缺氧状态培养下,移植到心脏的干细胞存活率竟然达到了60%,远远超出以往动物实验中不到30%的存活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多。这个科研成果相继发表在欧美两家颇有影响的SCI杂志上。2007年,王建安又有两篇科研论文发表在《欧洲心胸外科》杂志。目前,欧美又有多家SCI杂志录用了7篇论文,准备2008年发表。

  王建安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许多专家认为,他在动物实验上的突破为今后人类进一步运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目前,王建安已连续两年获得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以前我们对创新重视不够,常常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拿来用。事实证明,光靠人家的科研成果远远不够,我们自己需要创新,只有在基础研究上做出更多成绩,再和临床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王建安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治疗心肌梗死找到新路 2007-12-11 48256F32002924A6482573AD0057B16B[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