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开向社会征求《2008年浙江省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目录》,以加强对全省范围内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产品的重点关注。
从过去单一产品监督抽查目录“问计于民”,到近日公开向社会征求《2008年浙江省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目录》,这是质监部门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让政府的监督抽查工作更加贴近老百姓的一个重大举措。 从而让普通消费者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也使政府的监督抽查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点关注工作就是综合运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行政执法、市场准入、标准、计量等各种手段,密切监控产品质量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前预测、事先预防,确保重点关注区域的产品质量保持稳定提升。
为做好产品质量重点关注工作,准确确定《2008年浙江省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目录》,省质量监督局前期已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会、技术专家座谈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咨询等形式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为使《2008年浙江省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目录》更加切合实际,省质量监督局决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表对列入重点关注产品目录和如何强化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目录》的特点是:浙江省内特定县域的特定产品生产企业较多(大于30家),产品质量显性或者潜在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属于浙江特色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但产品质量存在不稳定因素的。
——重点关注区域产品的监管意见与建议。最好既有问题,又有对策。欢迎提出解决问题的宝贵意见与建议。
联系电话: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稽查处(0571)85029299或者85127998 电子邮箱:ZJSJD@VIP.163.COM
温州创新专项整治工作举措求实效
温州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温州实际,紧紧围绕整治目标,率先行动,细化工作,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针对温州产业结构“低小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无证无照生产企业设备简陋、产品质量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四抓四促”:
1.抓协调,促平衡。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全市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听取专题汇报和研究部署,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在政策上、经费上予以保障。为确保专项整治的有序开展制订6个工作制度,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联络员制度、督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查排名制度等。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发专项整治信息、数据软件,在各部门、各县(市、区)实现整治信息共享。及时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努力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格局。加强部门联动。专项整治以来,市县两级质监、工商、卫生、安监、环保等部门开展了52次联合执法,对1071家企业和经营场所进行检查,立案83起,总涉案货值240余万元。另外,市国土资源局专门制定了《产品质量暨违法占地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计划》,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认真部署开展产品质量暨违法占地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另一方面在用地上向整治整合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经贸、科技、金融部门也都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上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技术、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帮扶,形成部门联合整治的氛围。
2.抓基层,促落实。专项整治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实际的效果上,关键在基层,落实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温州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目标层层分解。对工作范围、主要职责、工作进度及有关要求进行层层分解和详细量化,提出每月进度的硬性指标要求和具体指导措施。二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把措施层层推进。坚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开展企业普查入手,摸清企业底数,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产品质量状况,建立企业档案,实行分类监管。以乡镇为单位,以村居为重点,广泛发动和依靠乡镇街道、村居的一线力量,进村、入户、入企,对辖区内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登记,凡具有一定生产加工设备、产品标准、工艺规范和固定场所的生产加工点,包括从事各类生产加工活动的小企业、家庭作坊、前店后厂、无证无照生产窝点等,都展开“拉网式”排查。
3.抓难点,促突破。按照堵疏结合、打扶并举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突破整治难点的瓶颈。如平阳县针对饮用水企业低、小、散的格局,通过教育引导,采取企业联合的办法把16家企业分片区整合为5家。根据国家质监总局提出的十类重点产品目录和七个对温州挂牌督办的产品(区域),结合温州实际,确定了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摩托车头盔、低压电器、电线电缆和防爆电气等7个重点产品,并自加压力,增补了食品包装膜、再生纤维、通用阀门、人民币伪钞鉴别仪、眼镜、电烤箱、农药等7个行业产品,加上4个食品行业产品,共18种产品进行重点整治。
4.抓督查,促进度。面上整治铺开之后,由于各地产品有区别,任务有轻重,加上力量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进展是不平衡的。为了推进整治,加快速度,充分运用督查在专项整治中的特殊作用,全力抓好整治工作的督查指导。一是借力督查。地方工作千头万绪,专项整治是当前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但并非全部工作,因此要抢时间,抓机遇,力争各地顺势而上、乘势而为、一鼓作气、狠抓落实,利用市委、市政府开展“转作风、抓落实”督查活动的平台,把专项整治列入11项重点工作之一,派人参加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的督查组,下到基层面对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落实,使这次整治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得到化解。二是书面督查。将一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直接以市委督查室的名义发督查通报,有的以整治办名义提工作要求。十月中旬,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督查排名制度,将各地和各部门负责的工作细化成具体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评定分好、较好、一般三档并在内部把评定结果公布出来,以督促各方面扎扎实实地把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派人督查。这次整治从七月初开始,市质监系统就抽调1/3力量(由中层骨干组成),要求1/3时间下到基层局,实施县局领导、市局处长双首长负责制,要求做到帮忙不添乱、指导不瞎导、辛苦不埋怨,并先后7次召开联系人汇报会,督促落实整治进程,确保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为确保年底按时完成各项整治目标任务,11月中旬,市政府还对11个县(市、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开了为期三天的专项整治督查活动。共安排六个督查组,分别由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带队,通过听取各县(市、区)主要领导汇报、查阅档案台账、数据库、实地随机抽查若干单位等形式,对生产加工食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农产品、流通领域食品、餐饮业食品、药品、进出口产品、猪肉等八个领域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督查,即时反馈意见,并对督查结果实行公开排名。
绍兴市落实小作坊长效监管机制
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大量存在,直接涉及“三农”、就业和百姓生活,也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绍兴市质监部门以这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契机,大胆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推行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治理模式,实施分类整合、转化提升、关停并转,从根本上解决了小企业小作坊生产加工秩序混乱、质量安全隐患严重而又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管等问题。
单一品种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模式。绍兴县的湖塘豆制品特色园区,以绍兴县天绿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豆制品加工园区。通过对原有农产品加工园区进行标准化改造。统一生产车间的配置,采用五个“集中”(即集中供热、集中供水、集中排污、集中采购、集中检验)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进行奖励和扶持。对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卫生许可、生产许可监管,实行产品强制检验等措施,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以控制豆制品源头污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以上措施,该县豆制品加工小作坊的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进,质量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产品抽检合格率由整治前的9.2%上升到目前的85%以上。豆制品的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工园区生产加工的“柯桥豆腐干”销售量已占全县市场份额的80%左右,区域传统食品的影响力明显扩大。
单一产品区域性行业集聚加工模式。在诸暨赵家镇,充分发挥镇政府、行业协会的牵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小作坊股份合作、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行业区域性集聚,整合小企业小作坊后联合取得11张QS证,解决2619家农户香榧合法加工的出路问题。诸暨市政府还对QS获证香榧生产企业每家补助4万元,对建设加工户集聚区并通过QS认证的,按照规模大小和吸纳农户多少给予每家企业15万~20万元的补助。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行业内涌现出了冠军、老何、野珍、天珍、绿剑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如浙江冠军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香榧行业中的“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企业和浙江省香榧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发起组建了诸暨市冠军香榧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利用“冠军香榧”这一知名品牌优势,吸引小企业小作坊加入合作社,成为龙头企业旗下的生产协作单位。内部则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销售)管理,通过严密的质量控制,提高了小企业小作坊的依存度,提升了行业质量。目前,香榧主产区有80%的榧农和90%的龙头企业采用了这一方式,走上了集约化发展道路。如诸暨枫桥香榧责任有限公司,就是由3家小企业、3家小作坊合股建成。
单一产品股份合作社集中加工模式。新昌县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行业协会(同业工会)建立实验室,加强出厂检验检测和质量把关,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努力创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散户)”的加工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品牌。该县34家炒货小企业小作坊通过入股,集中财力,租建厂房、投入设备,创造条件取得QS证,建立4家小京生合作社,既解决合法性问题,又提升产品档次,产品质量有了更可靠的保证。如新昌县贡品小京生合作社,由8家小作坊各出资25000元建成,通过合作社,生产能力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并顺利取得了QS证,成功探索了股份合作等途径解决小作坊整治提升的模式。
多品种小作坊小企业集中加工园区模式。采取集中生产地,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园区的小作坊监管模式,规范、引导食品小作坊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越城区生态园区,建立一个多品种的食品集中加工区,引导分散的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集中进入园区,进行统一监管,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目前,食品园区内已有生产绍兴香糕的老百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年糕的丁大兴年糕加工场,生产绍兴传统食品茴香豆的孔乙己土特产有限公司和生产卤产品的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
通过全面整治,加强监控、督促完善生产条件等过渡措施,帮助其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目前绍兴市绝大部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保持了传统工艺、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产品质量相对稳定,并提升了一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具有传统特色优势的食品小作坊。
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