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把金融危机和货币博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认识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曾准确预言了“9·11”事件爆发、被誉为“中国兵书”的《超限战》就曾设想: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用金融打击的方式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伤亡人数不多,却给社会造成不亚于一场战争的巨大破坏力?
而发生在战略层面的“货币战争”,则是世界各国对于“货币的流通域”的明争暗斗。一种货币,所能涵盖的地域面积、人口、经济规模越大,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一定程度上说,这里隐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玄机。
但国际货币的博弈仍远未到胜负分明之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把当下的世界经济看成一个围绕核心货币的利益与分工的“面包圈儿”。处于核心位置的是美国,依托美元收取铸币税,并拥有定价权。“这块肉最好吃了。不用更多搞物质生产,只要通过金融服务、高科技专利、品牌等虚拟经济,直接收取利益。”
这块肥肉,中国人暂时还吃不到。原因很简单,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角色,仍是个“打工仔”。
《超限战》的作者乔良设想是,借助中国经济持续上升的势头,推进强势人民币,提高人民币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和流通率,为将来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国情。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中国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发展实业。正如向松祚强调的,“是真实投资,而不是投机买卖。”
货币洪水淤积在股市、楼市的堤坝里,无法有效分流;而真正亟需资金的科研、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领域,却饥渴待哺。向松祚把这称为“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
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金融;欲控制金融,必先操控货币。这是个行规,而对后来者和新人,却成了秘密。
向松祚表达了深深的担忧。与单纯遭遇“热钱”攻击相比,他感受到的中国货币危局,更在于跨国资本和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业高端人才和高端客户的抢夺。“一旦这个制高点失守,我们可能就被釜底抽薪,不攻自破了。”
但是,在这场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以及每个老百姓“钱袋子”的货币战争中,应对之策的力度和分寸如何把握,可否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显然不是一本畅销书能解决的。
(据《中国青年报》)